大範圍盛行的、風向有明顯季節變化的風系。隨著風向的季節變化,天氣和氣候也發生明顯的季節變化。“季風”一詞來源於阿拉伯語“mawsim”,意為季節。中國古稱信風,意為這種風的方向總是隨季節而改變。

  成因 英國E.哈雷(1686)最早把季風作為一個科學問題來研究,認為季風是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不同和太陽輻射的季節變化而產生的以一年為週期的大型海陸直接環流。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大陸上為冷冷高壓,近地面空氣自大陸吹向海洋;夏季,大陸比海洋暖,大陸上為熱低壓,近地面空氣自海洋吹向大陸。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有瞭比較多的高空氣象資料後,有人指出行星風系的季節位移也是季風形成的一個主要原因。後來發現在東半球亞非地區,夏季高空副熱帶西風急流北移,出現一支東風急流,西半球則不存在。高層這種冬季西風、夏季東風與低空冬季的東北季風和夏季的西南季風相聯系,在低緯度地區冬季組成強大的哈德萊經圈環流,夏季在季風區形成一季風經圈環流(與哈德萊環流方向相反)。通過這種經向環流圈,溝通瞭南北半球之間的能量和動量的交換與平衡,由此也維持瞭低空偏西風和高層的東風。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當由海陸分佈引起的季風現象和行星風系的季節變換一致時,季風現象特別明顯,如亞洲和非洲低緯度地區。但也不是所有具有海陸差異的地區都有季風。這就說明還有其他一些物理因子,在季風形成中起作用。例如,大地形(如青藏高原)的熱力和動力作用以及南半球越赤道而來的氣流,對夏季風的活動均有很大影響。

  季風指數 表示季風強弱和穩定程度的量。1908年,奧地利J.F.von漢恩利用8個方位的地面風向圖將季風指數定義為:1、7月盛行風頻率和同月份相反風向頻率之差的和。1957年,蘇聯С.П.赫羅莫夫利用1月和7月盛行風方向的季節變化來決定季風的明顯性,用1月和7月盛行風的平均頻率作為判別季風穩定度的指數,用1月和7月平均風力大小表示季風的強度。1962年,中國高由禧等提出以1月和7月的同風向與反風向最大頻率差之和表示季風的穩定程度,以冬夏盛行風之間的轉換角度(季風角)表示季風的明顯程度,並做瞭中國的季風區劃。

  氣候特征 世界上季風明顯的地區主要有南亞、東亞、非洲中部、北美東南部、南美巴西東部以及澳大利亞北部,其中以印度季風和東亞季風最著名。有季風的地區都可出現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夏季時,吹向大陸的風將濕潤的海洋空氣輸進內陸,往往在那裡被迫上升成雲致雨,形成雨季;冬季時,風自大陸吹向海洋,空氣幹燥,伴以下沉,天氣晴好,形成旱季。例如,在南亞次大陸,12月至翌年3月為冷季,也是東北季風季節;6月至9月為雨季,也是西南季風季節。4月至5月和10月至11月為過渡季節。4月至5月又稱為熱季,尤其在印度中部和北部天氣燥熱。每年5月底6月初,當南半球越過赤道的低空急流加強時,印度西南季風來臨。這時孟加拉灣低壓發展,西南季風登陸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去,印度大部地區出現大雨和暴雨天氣。這種突如其來的天氣現象即所謂季風爆發。印度夏季風期間,西南季風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以活躍和中斷的形式交替出現。當印度季風槽線位於恒河大平原,呈東南至西北走向時,孟加拉灣北部形成的低壓沿此方向移動,給印度中部帶來瞭豐沛的降水,稱季風活躍時期。當季風槽向北移到喜馬拉雅山麓時,大雨區亦相應北移。這時印度南部雨量也較多,而中部少雨,稱為季風中斷。如中斷時間持續很長就會形成北澇中旱,給農業生產帶來重大損失。

  中國位於亞歐大陸東南部,西南有青藏高原,東南瀕臨太平洋,大部地區在季風區內。6月至8月夏季風盛行,氣候濕熱;11月至翌年3月冬季風盛行,氣候幹冷。4月、5月和9月、10月為過渡季節。夏季風平均於5月初在華南沿海一帶開始,然後向北推進,6月中旬從華南迅速前進到華中,7月中旬移到華北,8月中旬到達最北界限。8月底或9月初夏季風南退到華中或南嶺一帶,這也是冬季風的開始。當夏季風在華南、華中、華北盛行時,恰好也是這些地區的雨季,夏季風開始在華中和華北盛行時,正是長江流域的梅雨季節。冬季風來到這些地區也就是這些地區雨季的結束。季風進退的遲早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決定各地區的冷暖旱澇。

  

參考書目

 高由禧等著:《東亞季風的若幹問題》,科學出版社,北京,1962。

 C.S.拉梅奇著,馮秀藻等譯:《季風氣象學》,科學出版社,北京,1978。(C.S.Ramage,Monsoon Meteorology,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