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濟合理性、技術可行性、自然條件的有利性和相似性揭示交通建設條件地域差異,並對運輸進行合理的地域組織。目的是為運輸的合理化和交通運輸網的正確佈局提供科學依據。交通運輸區劃根據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可分為各種類型,主要有以下4種:

  貨流區劃 也稱合理運輸區劃。是在各地某種產品的產量和消費量已定的條件下,根據產品產銷平衡、合理運輸和運費最少的原則,具體劃出各產地該產品最有利的供供應范圍和流轉經路的一種交通運輸區劃。通常以分區產銷平衡合理運輸流向圖的形式來表示。它的任務在於:尋求以最少的運輸耗費,實現眾多的生產地(發貨點)與消費地(到貨點)之間相互聯系的最優方案,以便為制定運輸計劃提供科學依據。產銷平衡、合理運輸和運費最少的區劃原則,一般系指總體而言,某些情況下可以例外,如:當附近產地的產品產量受限制時,相關消費地所需產品的不足部分,可由較遠產地供應;質量較優、成本較低的產品,或運輸成本較低、利用空返運輸的產品,供應范圍可較大,運距也較遠。

  貨流區劃的步驟是:首先將計劃物資的產、銷狀況標在相應的交通圖上,在各產銷地(收發點)中,找出發出量或到達量較大的地點(一般是大中城市或工礦區)作為“代表點”,把收、發量較小的所有鄰近收、發點均暫時並入該“代表點”內,利用線性規劃等數學方法,對“代表點”進行貨流規劃,找出一個各“代表點”間的最優貨流規劃方案,然後使並入“代表點”的各點收、發量復原,再據調整後的規劃方案確定區界,劃出合理貨流區。

  產銷區劃 是以生產為主體,依據社會勞動(包括生產和運輸上的社會勞動)總消耗最小的原則,對某種產品的各個產地劃分合理的銷售地帶,從經濟上確定這些產地最優產量的一種貨流區劃。它的任務是:根據區劃確定的地域范圍,推算生產基地應提供的社會產品數量,以便從生產佈局上為貨流的合理化創造條件;為各地資源開發的程度和順序提供經濟依據,也為交通線路的長遠建設規劃指明方向。產銷區劃的特點是:①區劃按各類產品分別進行,每類產品應是同一性或在使用價值上可以相互替代的;②它是“以銷定產”的區劃;③適用於低值、笨重、產地集中而消費地較分散的大宗產品,例如煤炭、石油、木材、水泥和食鹽等。

  產銷區劃的步驟是:首先確定產品生產和運輸的主要經濟指標,然後依照社會勞動總消耗最小的原則建立數學模式,再借助計算機進行定量計算,尋找同一產品相鄰產地在相連交通線上的分界點或整個毗連地域上的分界線,劃出某個產地產品的合理銷售地帶,即產銷區。各產銷區產品的需要量,便是相應各產地經濟上的最優產量。產銷區劃的主要指標,應反映產品在生產和運輸過程中的勞動消耗。這類指標有:生產成本和出廠價格;運輸成本和運費。

  吸引范圍區劃 以交通線或港、站為中心的運輸經濟區,也就是交通線或港、站的服務區。鐵路、公路部門稱吸引范圍為牽引范圍或吸引區,水運部門稱之為腹地。吸引范圍可分為現狀的和遠景的2種:①現狀吸引范圍是現有交通線或其港、站已形成的吸引范圍,確定方法為:對既定線、港、站過去和現在的貨運量進行研究,進而調查貨流的空間動態,找出貨流的起點和終點,最後把通過該線及其港、站到發貨物的經濟據點從地域上聯成一片,即構成現狀吸引范圍。其作用在於瞭解交通線和港、站同地區的經濟聯系,論證交通線和港、站的經濟地理意義;規劃港、站的地方運量;發現吸引范圍內存在的不合理運輸,以及與貨流分佈有關的交通線、生產單位佈局的缺陷,並提出改進措施。②遠景吸引范圍是新建或改建交通線和港、站的未來吸引范圍。確定方法為:調查新、改建線路可能吸引地區的遠景生產和交通佈局情況;由此推測可能產生的貨運規模和銷路;然後根據經濟單位和交通線的分佈狀況,找出合理的運輸聯系方案;最後把傾向於利用新、改建線路或港、站的經濟據點從地域上聯成一片,即為遠景吸引范圍。作用在於根據吸引范圍內各經濟單位的遠景生產規模和運輸聯系,估算線路及其港、站在新、改建後的貨運量,為確定新、改建線路的技術標準和通過能力提供重要的經濟依據。

  此外,吸引范圍還可按運輸聯系性質,分為直接(地方)、聯合和間接(通過)吸引范圍。其中直接吸引范圍的劃分方法,有幾何法和分析法兩種。幾何法不考慮地區的自然條件、生產分佈、貨流方向和運輸方式,使用價值較為有限。分析法應用最多,首先分別在設計線的港、站與毗鄰相關線的港、站之間劃出吸引界線,然後把設計線各港、站的吸引范圍合並,構成該線的吸引范圍。港、站對各經濟據點的吸引,主要取決於自然條件、運輸聯系和交通狀況三大要素。

  由於不同物資往往有不同的運輸聯系方向,相鄰線路或港、站間的吸引范圍,可隨貨種的不同而異。因此區劃要以地區經濟聯系中的主要物資為主,如果主要物資種類較多,則應分別劃出它們各自的吸引區。

  陸路交通自然區劃 為陸路交通工程建設和佈局服務的自然條件類型組合區劃。作用在於揭示陸上各種道路建設、養護和運營等條件的地域差別,為因地制宜地制定有關交通技術政策和分區技術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對該項工作做過較系統的研究,一般認為:陸路交通的道路基礎穩定性、運營的可靠性、線路的平直性、工程量的節約性、築路材料的便利性和供水的方便性等,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影響因素以大地構造、水熱狀況、地表形態、地表水和地下水、土質和現代地質作用等最為重要。其中大地構造、土質和現代地質作用可稱為“陸路交通的工程地質因素”,水熱狀況、地表水和地下水屬於“陸路交通的工程氣象-水文因素”,地表形態、土質與現代地質作用、地表水與地下水又可共同組成“陸路交通的工程地貌因素”。區劃應以主導自然因素和綜合自然因素的結合為原則,在方法上要使主要界線與參考界線相結合,因此,區界的劃分存在著級別、走向和地域等多組標志。區劃步驟首先應考慮區劃的級別標志,然後用走向標志確定級別標志中的主導因素和非主導因素,找出主要區界和參考區界,最後用地域標志來訂正區界。例如中國於70年代初進行瞭中國公路自然區劃,任務在於區分不同區域的築路差異性,以便為各分區選擇路面的合理結構類型,規定路基、路面的不同設計參數和有關材料的規格要求。這一區劃已訂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於1987年頒佈並出版的《公路自然區劃標準》(JTJ003-86)。

  

參考書目

 耿大定、陳傳康、楊吾揚、江美球:《論中國公路自然區劃》,《地理學報》第33卷,第1期,北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