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力學系統的一個重要的態函數。熵的變化指明瞭自發過程進行的方向,並可給出孤立系統達到平衡的必要條件。因此,它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簡明概括。

  熱力學意義 一個實際過程除瞭必須遵守能量守恆以外,還有一個能量轉換和傳遞的方向問題。人們期望有一個普適判據來判斷自發過程的方向。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概括的關於熱力學過程單向性的經驗,自發過程的方向決定於系統初態和終態的差異。因此,應該可以找找到一個決定於系統狀態的物理量,用它的變化來表述自發過程的方向。1854年,R.克勞修斯首先找到瞭這樣一個物理量,1865年,他給這個物理量正式定名為熵。

  

克勞修斯在研究卡諾熱機(見 卡諾循環)時,根據卡諾定理得出,對任意循環過程都有 ,đ Q為系統從溫度為 T的 熱源所吸收的 熱量,等號對應 可逆過程,不等號對應不可逆過程。上式稱為克勞修斯不等式。如果過程是可逆的,上式中的T也是系統的溫度,因為可逆過程中熱源與系統的溫度相同。

  若系統從初態A經可逆過程"1"變到未態B,又經任意另一可逆過程"2"回到初態A,構成一個可逆循環,如圖所示。則對可逆循環有:

。由於過程"1"、"2"是任意的,所以積分 的值與狀態A、B之間經歷的過程無關,完全由初態A和終態B決定,因此被積函數應當是一個狀態函數的全微分,即 T -1是đ Q的積分因子。這一狀態函數稱為熵,以符號 S表示。則

可見熵是廣延量,單位為J/K。

  對於不可逆過程,根據熵的定義及克勞修斯不等式,有

對於不可逆微變化過程,有

可見,在可逆微變化過程中,熵的變化等於系統從熱源吸收的熱量與熱源的熱力學溫度(見熱力學溫標)之比,在 不可逆微變化過程中,這個比小於熵的變化。這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直接結果和概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對於絕熱過程,đQ=0,因而dS≥0。即系統經絕熱過程由一態到達另一態時,系統的熵永不減少(熵在可逆絕熱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絕熱過程中增加)。此結論稱為熵增加原理。如果系統是孤立的,其內部一切變化與外界無關,必然是絕熱過程。所以熵增加原理的一個通常說法是,“一個孤立系統的熵永不會減少”。在後一種說法裡,孤立系統的熵必然包括非平衡態的熵。因為一個孤立系統在變化的時候,不可能處在平衡態。根據熵的廣延性質,非平衡態的熵可定義為處在局域平衡的各部分的熵之和。

  根據熵增加原理,孤立系統越接近平衡態,其熵值越大。當系統的熵達到最大值時,系統達到平衡態,過程不再進行,隻要沒有外界作用,系統將始終保持平衡態。因此,可由孤立系統熵的變化來判斷系統中過程進行的方向,隻有dS≥0的過程才是允許的。可以證明熵增加原理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的開氏、克氏等表述等效。實質上,熵增加原理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系統從平衡態有一微小變動,系統熵的變化 δS必小於零。因此,δS<0是判定孤立系統是否達到平衡的條件。熵或熵的變化不僅能判斷過程進行的方向,還反映該系統所處狀態的穩定情況。

  微觀解釋 L.玻耳茲曼首先建立瞭熵與系統微觀性質的聯系,從而使熵這個抽象概念的物理意義得到深入的解釋。以k代表玻耳茲曼常數,W 代表某一宏觀態所對應的微觀態的數目(或稱熱力學概率),則熵的統計表達式為

式中So為熵常數。當把So選為零時,得到玻耳茲曼關系

因此,可以把熵看作是與系統狀態無序程度相聯系的量。系統無序程度越高,即系統越"混亂",其對應的微觀態數目越多,熵就越大;反之系統越有序,熵就越小。

  1927年J.馮·諾埃曼用密度算符(見統計物理學)給出瞭熵的量子力學表述,稱馮·諾埃曼公式

假定體系在確定的密度算符ρ所描述的狀態下,具有W 個不同的純態,各態都以相等的概率出現,即

則有

,即玻耳茲曼關系。可見,量子系統混合態中包含的純態數越多,熵越大。所以,熵又是體系無序度的量度。

  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熵的應用不限於熱力學、統計物理學的范疇。1948年C.E.香農將熵的概念同信息論聯系瞭起來。他認為熵是概率分佈P1P2=,...,=PN的函數,他定義熵為

PK是事件出現第K 種情況的概率,滿足

C是大於零的實數。可見,在信息論中可以用熵作為某事件不確定度的量度,信息量越大,體系的結構越有規則,功能越完善,熵就越小;信息量越小,體系的不確定度越大,熵就越大。信息量就是負熵。這樣,便可對信息的計量、傳遞、變換和存儲進行理論研究。此外,熵在控制論、概率論、數論、天體物理學乃至生命科學等領域,也都有一定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