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形態。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瞭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瞭當今人們所見的各種海岸地貌。(見彩圖)

海南島東寨港紅樹林海岸(中國)

大堡礁(澳大利亞)

波利尼西亞環礁

大連海蝕崖(中國)

\ n

臺灣西部泥沙質海岸(中國)

下降海岸,由古冰川作用造成(挪威)

  研究簡史 19世紀以前,海岸地貌的研究處於地形描述和積累資料的初始階段。1919年,D.W.約翰遜的《海岸過程和海岸線發育》,開辟瞭海岸地貌的專門研究。20世紀40年代以來,海岸地貌研究進入動力機制研究階段。蘇聯В.П.津科維奇的《海岸發育的基本理論》(1962),從動力學觀點闡明海岸侵蝕和堆積地貌的形成機制。英國C.A.M.金的《海灘與海岸》(1972),系統地記述瞭海岸地貌發育的動力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海岸地貌研究已從定性的描述向著定量的方向發展。

  塑造因素 構造運動奠定瞭海岸地貌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

  波浪作用 為塑造海岸地貌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鐘傳遞在綿延1公裡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在蘇格蘭東海岸曾記錄到拍岸浪沖擊在巖壁上的作用力,每平方厘米約為3千克以上。海浪沖擊海岸,壓縮巖石裂隙中的水和空氣,海浪離開巖壁的瞬間,裂隙中水和空氣又急劇膨脹,導致巖石粉碎,巖壁剝落。蝕落的巖屑在波浪卷帶下,又撞擊巖壁,磨蝕岸坡。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尤其具有較大波高和波陡的暴風浪,對海岸的破壞作用更為顯著。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岸段堆積,又塑造多種堆積地貌。

  傳入近岸的波浪,因水深變淺而變形,水質點向岸運動的速度大於離岸運動的速度,形成近岸流。近岸流作用產生水體向岸輸移和底部泥沙向岸凈輸移。在波浪斜向逼近海岸時,破波帶內則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流動。這樣,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流、沿岸波浪流、潮流構成瞭近岸流系。此流系海水的流動所產生的泥沙強烈交換,形成一系列海岸堆積地貌。

  潮汐作用 潮差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圍。在由細顆粒組成的泥質海岸帶,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

  生物作用 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發育,構成珊瑚礁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佈的海灣、河口的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後者是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細顆粒物質易於堆積。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巖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氣候因素 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等條件的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態,並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類型 從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為兩大類: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

  侵蝕地貌 巖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形態。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的發育程度也有差異。

  堆積地貌 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形態。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物質的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地貌。

  ①沙礫質海岸地貌。發育於岬角、港灣相間的海岸,由被侵蝕的物質經沿岸流輸送堆積而成。波浪正交海岸傳入時,水質點作向岸和離岸運動,但兩者的距離不等,導致泥沙向岸和離岸運動。這種橫向的泥沙運動,形成近岸的泥沙堆積體,它們由松散的泥沙或礫石組成,構成瞭沙灘以及與岸線平行的沿岸沙堤、水下沙壩等一系列堆積地貌。波浪斜向到達海岸時,沿岸流所產生的沿岸泥沙縱向輸移,使海岸物質在波能較弱的岸段堆積,形成一端與岸相連、一端沿漂沙方向向海伸延的狹長堆積體,稱為海岸沙嘴;若沙礫堆積體形成於島嶼與島嶼、島嶼與陸地之間的波影區內,使島嶼與陸地或島嶼與島嶼相連,稱為連島沙洲;在一些隱蔽的沙質海岸上,有與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間的地形,構成脊槽型海灘。

  ②淤泥質海岸地貌。在潮汐作用較強的河口附近和隱蔽的海灣內堆積而成,這類堆積體由0.002~0.06毫米的細顆粒物質組成。地貌形態較為單一,成為平緩寬淺的泥質潮間帶海灘。與更新世冰水沉積作用有關而發育成的泥質海岸,岸外海濱有一列斷續連接的岸外沙堤,它以北歐瓦登海最為典型。

  ③三角洲海岸地貌。在河口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的向海伸突的泥沙堆積體。有呈鳥足狀的,如密西西比河口三角洲;有呈尖嘴狀的,如意大利臺伯河口;有呈扇狀的,如尼羅河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等。(見三角洲)

  ④生物海岸地貌。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岸地貌類型。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的堆積,構成瞭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三種基本類型。岸礁與陸地邊緣相連,並從陸地向海方向生長,如紅海和東非桑給巴爾的珊瑚礁。堡礁與岸線幾乎平行,礁體與海岸之間由潟湖分隔,如澳大利亞的昆士蘭大堡礁;環礁則環繞著一個礁湖呈橢圓形,中國南海西沙群島大多為環礁。

  在茂盛生長有耐鹽的紅樹林植物群落的海岸,構成紅樹林海岸地貌。紅樹植物有特殊的根系、蔥鬱的樹冠,能減弱水流的流速,削弱波浪的能量,構成瞭護岸的防護林,並形成瞭利於細顆粒泥沙沉積的堆積環境,形成特殊的紅樹林海岸堆積地貌。

  研究意義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裡,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裡,島嶼岸線為14000餘公裡。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自古以來,海岸帶是人類活動的地區,這裡遍佈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因此,從事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