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1949年蘇聯氣候學傢Б.П.阿利索夫提出的以盛行氣團為主、海陸位置為輔的氣候分類。他認為,氣團性質可以反映大氣環流、下墊面特性、洋流與氣流的熱量和水分的輸送等氣候形成因數的影響,是一個比較好的指標。他根據盛行氣團和氣候鋒的位置及其季節變化,將全球氣候劃分為赤道傍、熱帶、溫帶、極帶4個基本氣候帶和副赤道帶(副赤道季風帶)、副熱帶、副極帶3個過渡氣候帶。除赤道帶外,其他各帶南、北半球各有一個帶(見圖)。基本氣候帶終年盛行一種氣團,過渡氣候帶盛行的氣氣團隨季節而改變。除赤道帶外,其他氣候帶再分為若幹氣候型,如大陸型和海洋型、大陸東岸型和大陸西岸型。前兩型是海陸性質差異引起的,後兩型是環流條件不同形成的。全球氣候帶和氣候型的主要特征:

氣候帶分佈示意圖

  ①赤道帶。全年盛行赤道氣團,高溫(各月平均溫度在25~28℃)多雨,降水量季節分配均勻。赤道帶的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物理性質比較相近,環流條件基本相同,不再劃分氣候型。

  ②副赤道帶。夏季在赤道氣團控制下,為雨季;冬季在熱帶氣團支配下,為幹季。本帶劃分出海洋型和大陸型2個氣候型。

  ③熱帶。全年盛行幹熱而穩定的熱帶氣團。根據海陸分佈和環流特性,劃分為大陸型、海洋型、大陸西岸型和大陸東岸型4個氣候型。大陸型和大陸西岸型幹燥、少雨,廣大地區成為沙漠和草原。海洋型和大陸東岸型相對溫和、潮濕。

  ④副熱帶。夏季炎熱,盛行熱帶氣團;冬季涼爽,盛行溫帶氣團。本帶劃分出大陸型、海洋型、大陸西岸型(地中海型)和大陸東岸型(季風氣候型)4個氣候型。

  ⑤溫帶。終年為溫帶氣團所控制。根據下墊面性質,劃分為大陸型、海洋型、大陸西岸海洋型、大陸東岸季風型4個氣候型。海洋型和大陸西岸海洋型,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多,分佈均勻;大陸型和大陸東岸季風型,冬季幹冷,夏季高溫多雨。

  ⑥副極帶。冬季漫長、嚴寒,盛行極地氣團;夏季短促、涼爽,降水較少,盛行溫帶氣團。本帶劃分為大陸和海洋2個型。

  ⑦極帶。全年嚴寒,盛行南、北極氣團。最暖月平均溫度在0℃以下,降水很少。

  阿利索夫氣候分類屬成因分類,其指標比較綜合,所劃出的氣候帶與地理緯度較為一致,但在一些地方有偏離和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