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環裝置是一種經典的雙波幹涉裝置,I.牛頓最早用它觀察到光的幹涉現象(但牛頓並不認為這是光波的幹涉,而用光的微粒說解釋它)。由該裝置產生的環狀幹涉條紋稱為牛頓環。

   牛頓環裝置如圖1所示。L為一平凸透鏡,其球面A之半徑r甚大(如1~2米);G為平面玻璃片。在A、B兩面之間形成空氣薄膜。發自面光源S的光波(源波)由半反射鏡D反射而進入L,然後在空氣膜的上表面A發生反射和折射。反射波透過L進入上部空間為W1;折射波在面B上反射後亦經L進入上部空間為W2。面光源 S上的每個點發出的源波皆產生這樣的一對波W1W2。每一對波是相幹波(見光的幹涉),形成它們自己的一組幹涉條紋。在空氣薄膜附近,各組條紋的亮條紋和暗條紋位置分別對應重合,就是說,幹涉條紋定域在薄膜附近。

  在膜上某點P,兩波W1W2的光程差為Δ=2tt為P點處膜的厚度。由於光在界面B上的反射是從光疏媒質(如空氣)到光密媒質(如玻璃)的反射,故有π的位相躍變;而波在A面上的反射無此躍變。所以W1W2的位相差δ應為

設P到接觸點O的距離為r,則在

處為亮條紋;在

處為暗條紋。光強沿r的分佈函數如圖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