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之傢。人類自出現以來,一直十分關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累積,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即地理學。研究的目的是為瞭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使人地關係向著有利於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的方向發展。

  一個多世紀以來,特別是20世紀紀60年代以來,地理學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廣泛地吸取相鄰學科的研究成果,在基礎理論、應用范圍、觀察手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和進展。本文依據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成果,概述這一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特點、學科體系、研究簡史和發展趨勢。

研 究 對 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見彩圖)。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圈層──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其總面積約5.1×108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約1.49×108平方公裡,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29%;海洋面積約3.61×108平方公裡,約占地球表面總面積71%。地球表面厚度有兩種理解:廣義的地球表面厚度上限為對流層頂部,下限為巖石圈沉積巖層底部,厚度約30~35公裡;狹義的地球表面厚度指大氣圈、巖石圈、水圈等的交接面,上限離地面不超過100米,相當於對流層近地面磨擦層下部(又稱地面邊界層),下限為太陽能所能達到的深度(在陸地不超過地下30米,在海洋則不超過水下200米),厚度一般不超過200~300米。它在陸地則和土地綜合體相當,是生物和人類活動最集中的場所。

地球

東、西半球

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

青藏高原

科羅拉多山地(北美洲)

亞馬孫平原(南美洲)

死海(西亞),湖面在海平面以下392米

四川盆地(中國)

尼亞加拉瀑佈(北美洲)

南極緊靠美爾海峽的巖峰

沙漠海市蜃樓(阿爾及利亞)

塔克拉瑪幹沙漠區風蘑菇(中國)

撒哈拉沙漠(非洲)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國)

鄱陽湖,從石鐘山遠眺(中國)

舟山群島,從普陀山上遠眺(中國)

菲律賓群島

北極景觀

得克薩斯州小麥基地(美國)

成都平原農業區(中國)

臺灣海峽漁場,這裡寒暖流交匯、魚類群集

魯爾工業區(聯邦德國)

內蒙古牧區(中國)

  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地球表面是由5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這5個圈層是大氣對流層、巖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又稱智能圈)。每個圈層各由許多不同的要素組成,在地理綜合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直接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如氣溫、氣壓、濕度、風速、風向等)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同時,大氣對流層對地球表面其他圈層的性質和特征也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巖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為集中的地方。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也包括溶解和懸浮在水中的固體物質,以及部分氣體和水生生物;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的作用促進瞭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上部的演化,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瞭物質基礎。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巖石圈上部、水圈互相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人類圈與組成地球表面的其他圈層有顯著的不同。第四紀初,人類的出現是在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瞭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一個新的圈層──人類圈。其他4個圈層完全是物質自然發展的產物,人類雖然也由生物進化而來,但具有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的能力。隨著人類圈的擴大,改造的范圍由局部擴大到整個地球表面,現在地球表面已很少有不受人類影響的地方瞭,而且改造的深度和復雜程度也逐漸加強。

  上述各圈層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圈層的形成在時間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與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個順序是不可逆的,而使這種發展得以進行的基本動力是:來自地球內部的動力和來自地球外部的動力──太陽能。由於內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才形成今天我們所見的地球表面的自然狀態。從組成地球表面的要素的穩定性來看,可以區分為穩定要素和活動要素。巖石圈和地貌屬於穩定要素,誠然從地質時間尺度講它們也是活動的和有變化的,但是從現代地理環境來看它們是相對穩定的,例如大陸和山脈的輪廓。空氣、水、植物、動物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土壤則是活動要素,雖然它們是由地質時期的物質發展而來,但是它們的分佈格局和區域屬性基本上緣由於太陽能的分佈,受著現代氣候的控制,人類出現後的各種活動也是影響上述要素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類屬於哺乳動物,它既受到自然的制約,但又具有其他物質世界所沒有的特點,即能主動地改造自然。地球表面的這3種主要影響力是互為聯系和相互作用的,我們現在所見的各種地理現象就是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實際的地理狀況主要是地球表面太陽能分佈、海陸分佈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的結果。J.I.S.佐內維爾德認為可以把地球表面的綜合體看作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上述3種影響力成為3個疊加的烙印。地殼和地貌是第一個烙印,為地表綜合體提供基本的格局;氣候是第二個烙印,在第一個烙印的基礎上,不同氣候帶的水文和生物活動產生相關的土壤、水體、植被和動物的分佈格局;人類活動則是第三個烙印,表現為不同技術水平的農業和工業、不同發展水平的社會和文化等。這3個烙印的相互作用和制約,要求地理學把地球表面的5個圈層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要求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之間緊密聯系,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統一的科學。

  第二,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一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佈的不均勻性,二是控制海陸分佈及其起伏、構造活動和巖漿活動過程的地球內能分佈的不均勻性。地球是一個橢圓球體,使得太陽光線與地球表面構成不等的入射角,從而導致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佈的不均。赤道地區獲得的太陽能最多,極地地區獲得的太陽能最少,太陽能沿緯度而發生量的變化。太陽能分佈的不均影響氣溫、氣壓、風向、濕度、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區域差異,進而造成植被、土壤和農業的分佈不均一(見彩圖)。這種太陽能及受其影響的其他自然現象沿緯度分佈的規律性現象稱為緯度地帶性。由地球內能引起的區域分異,最明顯地表現在地球表面海陸分佈的差異,這是自然環境的基本分異。地球表面有4個大洋和6塊大陸,海洋面積遠大於大陸,比值約為2.4:1。大陸相對集中於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對於生物和人類來說,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生物特別是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以及人類,主要集中在陸地。陸地的海拔高度和海洋的深度也不相同,一般說海洋深度大於陸地的高度,在陸地上和海洋底部也各有起伏。陸地上最高的山峰為珠穆朗瑪峰(8844.43米);由於板塊構造活動,高大的山脈多分佈在陸地的邊緣,且主要沿南北走向,但也有呈東西走向的。海洋中最大的深度在太平洋西部的馬裡亞納海溝(11034米),大洋海盆一般深達4000米左右,大陸架深度隻有200米左右。海陸的分異在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上都有表現。在陸地上,氣候、生物、土壤還有從沿海向內陸呈規律性變化的現象,它在中緯度表現得最為明顯,由陸地邊緣向內陸中心,氣候由濕潤、半濕潤、半幹旱到幹旱,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到荒漠,土壤也有相應的變化,這種現象稱為幹濕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山地的存在,使自然環境各成分和自然綜合體出現隨高度的差異。在小范圍內則有地方性的地貌、氣候引起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差異。上述各種不同等級的區域分異,都是在地帶性因素與非地帶性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巴西)

廣東鼎湖山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

長白山寒溫帶針葉林,海拔約1200米

\ n

西非熱帶稀樹草原

北京平谷夏綠闊葉林

內蒙古草原

\ n

新疆溫帶荒漠

吉林德惠沼澤水生植被

內蒙古渾善達克水生植被

  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質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長期生活在熱帶的人群,具有暗黑色的皮膚,能保護皮膚免受日光的灼傷;卷曲的頭發,能防止頭部被曬得過熱;寬鼻、厚唇、大嘴巴,便於散熱。長期生活在寒帶的人群,具有高窄的鼻子,使冷空氣較慢地進入氣管和肺部;膚色淺白,以防凍傷〔見人種地理學,(見彩圖)〕。人類的居住,如鄉村、集鎮和城市,不同規模的城市以及不同性質的城市,如綜合性城市、工礦業城市、港口城市、風景遊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城市等,其土地利用、工業佈局、郊區農業結構、交通運輸和商業格局、人口密度和構成、城市景觀和民風習俗等,都是互不相同的(見彩圖)。所以,區域分異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

非洲地理人種

印度地理人種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種(南美印第安地域人種)

\ n

亞洲地理人種

歐洲地理人種

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 n

波利尼西亞地理人種

密克羅尼西亞地理人種

美拉尼西亞地理人種

\ n

雲南傣族聚落,通風良好的竹屋

陜西窯洞,黃土高原居民的一種聚落形式

蒙古包,遊牧為生的蒙古人最主要的聚落形式

\ n

北京門頭溝山村聚落

臺灣蘭嶼居民的地下式聚落

昆明近郊的農村聚落

  第三,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經歷瞭炎熱與寒冷、濕潤與幹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就每一個地域而言,每年乃至每天、每時的氣溫、風向和風速是在變化的,每年、每季乃至每天的水流和植被情況也是在變化的。至於發生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現象,其變化則更是頻繁,變化的時間尺度遠比自然地理現象小。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的變化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使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瞭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地理環境污染、荒漠化的出現和蔓延、動植物種的加速滅絕等,破壞瞭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影響的程度還在加劇。地球表面如何發展,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以地球表面為研究對象的地理學,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

研 究 特 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其理論、方法和手段。它具有下述特點。

  綜合性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決定瞭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不限於研究其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研究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征和時、空變化規律。當然,由於地球表面的復雜性,可以對某一要素進行部門的研究,但這種研究是在地理學綜合性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地理學的部門學科與一些相鄰學科雖然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但在研究目的、內容和方法上是不相同的。地理學的部門學科之所以成為地理學的一部分,不僅在其研究的客體是地球表面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方法論上有著共同的基礎──綜合性。因此,地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

  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兩個要素相互關系(如氣候和水文的關系,或土壤和植物的關系等)的綜合研究,是低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多個要素相互關系(如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和土壤的關系,或聚落、城市、交通、政治等關系)的綜合研究,是中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地球表面全部要素(包括自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之間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是高層次的綜合性研究。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層次越高復雜程度越大,綜合的難度也越大。低層次、中層次的綜合研究分別形成地理學的一些分支學科(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等),這些綜合研究不是地理學所獨有的,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也進行綜合性研究。但是,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則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瞭地理學的性質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圈層或某一個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如研究大氣圈的大氣科學,研究水圈的水文科學,研究巖石圈的地質學,研究生物圈的生命科學,研究人類圈中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等要素的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人口學,以至心理學、行為科學等,都有密切關系。地理學從這些學科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他現象間空間聯系的知識。事實上,許多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圈層或某一圈層中部分要素的學科是從地理學中分化發展而成的,如水文科學、海洋科學等。

  區域性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佈不均一的特點,決定瞭地理學研究的區域性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性在另一個地區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各種成分之間、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學區域性研究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這兩方面相統一的研究任務,其他學科是難以擔當的,所以很多地理學者認為:區域研究“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3個尺度:大尺度區域研究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征,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征;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傢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征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研究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征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動態性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征,決定瞭地理學須以動態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既註重空間的變化,也註意時間的變化。地理現象無論是自然的或人文的,都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有周期性的,也有非周期性的;有長周期的,也有短周期的。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演變規律。這不僅是地理學本身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理學在國傢建設、區域開發中發揮作用的需要。特別是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便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觀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方法的多樣性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瞭地理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學研究主要采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征,大部分數據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提高瞭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定位研究、室內實驗分析和地理數據的電子計算機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包括物理模型模擬和電子計算機模擬)等迅速開展起來,不僅大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還取得瞭大量過去所沒有的資料和數據,促進瞭地理學的發展。

學 科 體 系

  地理學至今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傳統的分類是將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蘇聯長時間內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較多的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這些分類方案中都沒有考慮地理學的技術性分支──地圖學和背景性分支──歷史地理學。鑒於現代地理學的發展迅速,不斷出現新的生長點,形成新的知識領域或新的分支學科,本文遵循科學性兼顧穩定性,從現實出發兼顧歷史狀況的原則,按研究對象對地理學體系劃分見下表。

地理學體系表

  自然地理學 研究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下分植物地理學和動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學地理學,以及以特殊自然要素為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 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以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社會文化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曾是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最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遠遠超出瞭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已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 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分支學科。過去很長時期該學科的研究工作囿於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環境,因而把歷史地理學歸屬人文地理學內。20世紀30、4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自然地理學和區域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發展,歷史地理學目前已成為地理學中一個獨立分支。

  區域地理學 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征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分為區域自然地理學和區域人文地理學,前者著重研究一定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結構及其發展規律,後者著重研究一定區域的人文地理環境結構及其發展規律。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註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 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地名學 研究地名的起源、演變、分佈和標準化,以及地名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地名研究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方面,近代地名學也是地理學的輔助學科。由於地名學還與語言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密切相關,20世紀70、80年代不少學者主張它是一門與多學科有關的獨立學科。

  方志學 研究方志的產生和發展、類別和功能,以及編纂理論。方志是綜合記述一個地區情況的著作,內容包括自然、經濟、歷史、文化、人物風俗、災害、文藝等,大多以行政區域為單位,但也有以山、水等為單位的。在中國,方志有著悠久的歷史,留傳下浩翰的卷帙,至今仍在普遍進行修志工作,這在世界各國是無可相比的。方志長期以來屬於地理書籍,清代章學誠提出方志屬於歷史學范疇。現在,不少學者認為方志學的發展已超越地理學和歷史學范圍,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其他分支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在地理學中還形成瞭一些橫向的理論性、應用性和方法性分支學科,如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等。

  理論地理學 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 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自己的應用方面,有的已成為專門的學科,如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瞭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學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應該指出,許多重大問題,如荒漠化、土壤侵蝕、環境管理與保護、土地利用規劃等的解決與研究都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地理數量方法 又稱數量地理學。它研究地理要素的描述統計和數量分析技術、地理系統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應用,曾稱計量地理學。它的出現促進瞭地理學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發展。

研究簡史和發展趨勢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明顯地形成瞭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3個時期。不同的時期呈現出顯著不同的發展特點。

  古代地理學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百科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瞭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瞭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瞭。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瞭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以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最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瞭;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瞭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制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註》、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裡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遊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湧現出瞭C.哥倫佈、V.da伽馬、F.de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傢,極大地推動瞭地理學的發展,出現瞭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近代地理學時期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佈,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瞭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E.de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瞭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瞭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瞭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瞭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瞭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傢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瞭基礎,等等。

  現代地理學時期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制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裡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瞭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瞭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瞭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瞭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制圖向自動化制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瞭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領域。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采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瞭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見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見地理學發展史)

  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既有堅實的基本理論、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進一步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研究地理學基本理論的學科──理論地理學,研究地理學應用理論的學科──應用地理學,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大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進展;地理學研究中的人文化趨勢將會強化,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