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測量天體高度的儀器,可能是希臘天文學傢喜帕恰斯(西元前二世紀人)發明的,也有人說是更早的阿波隆尼(西元前三世紀人)所創造。現存文獻中最早論述過星盤的是希臘天文學傢塞翁(Theon)的著作(約西元375年)。中國在元朝製造過這種儀器(1267年),在明朝譯著過有關星盤的兩本書,即《渾蓋通憲圖說》(1607年)和《簡平儀說》(1611年)。

中國清初所制的筒平儀

  儀器的主體是個圓形銅盤,盤的背面安裝有一可繞中心旋轉的窺管。觀測時,將銅盤垂直懸掛,人目用窺管對準太陽或恒星,就可以從盤邊的刻度上得到它們的高度。在盤的正面,有用球極平面射影法繪制的星圖和地平坐標網。星圖上隻有最亮的星和黃道、赤道。地平坐標網有以天頂為中心的等高圈和方位角。地平坐標網在下,星圖在上,後者是用透明材料繪制的。由觀測得到太陽的高度後,將當日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轉到觀測到的高度圈上,二者交於一點。這一點和盤面中心的聯線(用遊尺)同刻在邊緣上時圈的交點,就是觀測時間。知道太陽當天的赤緯和中午時的高度,也可以求出觀測地的緯度。這種儀器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在盤面上增加其他的東西,如測影的刻度、羅盤和占星用的符號等。它可以應用於教學、航海和測量等,在歐洲和伊斯蘭世界曾經長期使用,直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為六分儀代替。(見彩圖)

星盤(約1572年制) 佛羅倫薩科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