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器質性腦病變引起的言語障礙。表現為不能發出詞音;不能或部分不能用言語或文字對一般客體命名,並正確指出其用處;或者喪失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它並不是由視聽器官、發音器官、手部肌肉有缺陷造成的不能聽讀和說寫,不是由中樞神經系統損傷造成的單純構音或書寫動作困難,也不是緘默癥的不語或在意識障礙和癡呆狀態下的言語理解和表達的障礙。

  失語癥有如下幾種類別:①運動性失語癥或表達性失語癥。病人知道自己所想要說的話,但因言語中樞受損、肌肉肉協調障礙而說不出來;②感覺性失語癥或接收性失語癥。病人不能通過視、聽感官來感知言語,盡管有說話的能力,但言語雜亂,常是毫無意義的;③傳導性失語癥。主要表現為不能復述詞和句子,但自發性言語和言語理解相對正常;④越皮層性失語癥。其特征是在復述性言語正常或輕度受累的情況下,表現有言語理解或言語表達的障礙,它分為越皮層性感覺性失語癥和越皮層性運動性失語癥,前者主要表現有聽語理解障礙和流暢的錯語癥,後者主要表現有言語不流暢、錯語癥、模仿式言語和持續性言語等;⑤完全性失語癥。由於左半球額-顳區大面積受損引起的言語接收和表達的障礙;⑥命名性失語癥。指病人不能對某個客體正確命名,即使他知道這個客體是什麼;⑦失讀和失寫癥。分伴隨失寫的失讀癥和不伴隨失寫的失讀癥兩種癥狀表現。

  18世紀以前隻有對失語現象的描述,19世紀才開始從神經病學方面進行探討。P.佈羅卡於1861年報道瞭兩例屍檢證實由第三額回損傷引起的不語;1865年,他又從多於8例的失語癥屍檢中發現全部為大腦左半球病變,提出瞭“我們是用左腦半球說話”的有關左半球語言優勢學說。自20世紀60年代,相繼有人用放射性核素腦掃描和計算機斷層腦掃描(CT)對不同失語癥的腦定位進行研究,並試圖用它們來驗證前人描述的失語癥狀與腦結構的關系。

  70年代以前,中國僅有個別失語癥病例報告。7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神經語言學研究專題組,對大腦損傷引起的失語和語言障礙的臨床分類、不同言語障礙和失語類型與大腦結構的對應關系、漢語失語癥特點與測查方法等展開瞭一系列研究。例如,在失語癥的臨床分類方面,通過對百餘名經CT檢查確定病變部位的腦血管損傷病例的言語行為的系統觀察分析,把腦損傷引起的言語障礙分為兩大類別:一是失語癥,指運用語言能力本身的障礙;二是非失語性言語障礙,這是因思維、記憶等其他心理過程障礙而表現出的言語異常。又如,從皮層下結構損傷引起言語障礙的分析中,探討瞭皮層下結構(主要包括基底節、內囊、視丘等結構)在言語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關皮層下結構病灶側與言語障礙關系的研究表明,言語的大腦一側化從丘腦水平即已開始。關於漢語失讀失寫的神經語言學研究表明,口語對書面語有支持和制約的作用,在漢語閱讀認知中,存在著字詞和語句兩個認知層級,而且語句層級的閱讀認知是一個更為積極的能動過程;漢語字詞和語句的失寫受漢語字詞和語句本身固有的規律所制約,患者的書寫特點正反映著漢字的單音節、方塊鑲嵌構字法和漢語靈活獨特的組詞規律等特點。

  

參考書目

 M.T. Sarno et al., Acquired Aphasia,Academic Press,New York,1981.

 K.W.Walsh,Neuropsychology:A Clinical Approach,Churchill Livingstone,New York,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