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形目鱷科的1種。又稱灣鱷或海鱷。分佈於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全長6~7米,最長達10米,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見圖)。

鱷的外形 吻較窄長,前喙較低,吻背雕蝕紋明顯,眼前各有一道骨脊趨向吻端,但互不連接。外鼻孔單個,開於吻端;鼻道內無中隔,其後端邊無橫起緣褶而有齶帆。眼大,卵圓形外外突。虹膜綠色,有上下眼瞼與透明的瞬膜,也有瞬膜腺與淚腺。耳孔在眼後,細狹如縫。下頜齒列咬時與上頜齒列交錯切接在同一垂直面上。頭後無枕鱗,亦無後枕鱗。頸部與頭、軀無明顯區別,頸背散列的頸鱗合成方塊,左右各有1枚纖長骨鱗。驅幹長筒形,為頭長的5倍;背鱗16~17行,中背6行起棱而不成鬣,棱鱗入尾者最外1行離棱成2行尾鬣。尾粗,側扁,其長超過頭、體的總和,可作有力襲擊。四肢粗壯,後肢較長,五出,第五趾短小,趾基有蹼,外趾全蹼,內側兩趾半蹼,內側3趾有爪;肢體後緣鱗片起棱成鋸緣。背深橄欖色或棕色,腹淺白色;幼體色淺,有深紅斑點,或底色較深,有淺色斑點;吻色淺而明。

  灣鱷生活在海灣裡或遠渡大海。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距海6萬米以上),以尾掃出一個7~8米的平臺,臺上建有真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每巢有白色鈣殼卵50枚左右,卵徑80×55毫米;母鱷守伺巢側,時時甩尾灑水濡巢,保持30~33℃溫度,75~90天孵化;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達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千克。兇猛不馴。成鱷經常在水下,隻眼鼻露出水面。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如炬。幼鱷則帶紅光。5~6月交配,連續數小時,而受精僅1~2分鐘;7~8月產卵。雄鱷獨占領域,驅鬥闖入者,一雄率擁群雌。常食魚、蛙、蝦、蟹,也吃小鱷、龜、鱉。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中國漢代始知南方有鱷,唐宋迭有記載,明清以來偶見於沿海島嶼。鱷肉鮮美,尾內尤白嫩。鱷皮可制革,也有人用鱷膽治不育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