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闡釋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所謂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心理活動則指人的知、情、意(即感知、感情和意志)。因此審美心理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研究和闡釋人們美感的產生和體驗中的知、情、意的活動過程以及個性傾向的規律的學科。審美心理學也是美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把審美心理學作廣義的理解,使它等同於心理美學、文藝心理學等。按照這種廣義的理解,審美心理學還要研究和說明人類從事各種文學藝術活動時的心理活動和特徵。

  審美心理過程 闡述審美心理過程的理論觀點有多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審美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相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相,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學傢B.克羅齊以及德國心理學傢H.閔斯特伯格和A.叔本華等;②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註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例如對象的科學性質或經濟價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實用的打算。亦即把主客體之間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系在心理上拉開距離。要防止或削弱這些方面的活動進入審美意識。這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傢E.佈洛提出的;③審美的心理過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審美或欣賞時,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後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例如詩人把自己的不畏強暴的風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後再謳歌菊花的不畏嚴寒和美麗,這就是中國詩壇上對菊花的“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心理機制。當審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賞對象又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時,就出現瞭審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已被取消。這是個與“距離說”相反的過程。前者縮短或消除瞭審美關系的心理距離,或者拉開瞭非審美關系的心理距離。移情論的倡導者是德國美學傢F.T.von菲舍爾和T.李普斯;④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例如審美者以自己的身體內肌肉的緊張收縮來模擬審美對象的動作或姿態──奔跑、飛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種比較輕微地對局部細節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種象征性的模仿。此說的倡導者是德國心理學傢K.T.格羅斯;⑤S.弗洛伊德認為,美感產生於性欲的替代性滿足,藝術活動是人類性欲的升華行為。性欲常常是被壓抑在個人的無意識之中的一種本能。由於涉及個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因而審美者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美感與性欲之間的關系。這點常常是引人註目和引起爭論的一個原因;⑥C.G.榮格提出審美經驗和藝術創造取決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美感來源於藝術幻想,幻想來源於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原型和意象,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些陌生的東西,它們象是來自人類史前時代和原始經驗,通過遺傳存在於個人的無意識的最深層。當審美對象能夠喚醒、觸發或符合瞭審美主體中深藏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始經驗或意象時,社會即可得到強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學效果。

  審美心理類型 佈洛通過實驗把人對顏色的審美心理特征和個性傾向分為4類:①客觀類。這一類型的人對顏色的審美態度是隻進行客觀的理智的分析和評論;②生理類。這一類型的人註重顏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覺,如冷、暖或輕重的感覺;③聯想類。這一類型的人在對顏色的審美過程中常常產生豐富的聯想。例如從藍色聯想到天空或海洋;④性格類。這一類型的人認為顏色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如認為紅色本身具有熱情的性格。佈洛認為屬於性格類的人們在對顏色的審美體驗中水平最高。因為性格類的人賦予每種顏色以擬人的性格,對顏色能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不像客觀類者隻進行理智的分析;性格類者覺得顏色自身能表現性格和感情,不像生理類者隻覺得顏色能引起人的感覺;性格類者對顏色的審美感受有很深的客觀性,因為他們之間的具體看法常是一致的。而聯想者多憑個人的主觀經驗而定,缺乏客觀的一致性。

  英國美學傢C.S.邁爾斯與佈洛一樣通過實驗把人類對音樂的審美體驗也分為4個類型:即主觀類(註重音樂對感覺、情緒和意志的影響)、聯想類(註意音樂所引起的聯想)、客觀類(專用一種客觀的標準來評價音樂本身的技巧)、性格類(把音樂擬人化,樂調各有各的性格和情感)。邁爾斯與佈洛一樣認為4個類型中,以性格類對音樂的審美感受水平最高。還有人按照在對藝術的欣賞過程中,知覺側重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成感覺型、想象型和思考型3類。又按在欣賞時感情活動的不同,把審美心理分為陶醉型、共演型和旁觀型3類。按照對新奇感的態度分為“保守”型和“進步”型兩類。榮格把人的性格分為8個類型(見表)。他認為,審美水平較高的藝術傢大多屬於“內傾感覺型”或“內傾直覺型”。並且認為作傢在創作過程中可以顯示出他們所屬的性格類型或顯示出與其性格相反的類型。

榮格劃分的性格類型

  有關審美的心理學派 心理學中對美學影響較大的學派是精神分析學派、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信息論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對審美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精神分析學派 貢獻在於審美過程的動力方面。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於無意識之中,揭示出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弗洛伊德用藝術和神話中的生動故事來說明他的心理學理論,如戀母情結。又用這種理論去解釋文學藝術中的奧秘,如W.莎士比亞、達·芬奇的作品和創造心理。弗洛伊德和榮格關於文學藝術方面的論述是審美心理學中最深刻的部分。

  格式塔學派 貢獻在於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原理和"力"與“場”的概念去解釋審美過程中的知覺活動,代表人物是R.阿恩海姆,其論述主要在視覺藝術中的審美方面。

  行為主義學派 對於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的實驗,主要是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藝術品的典型特征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並出現先強後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

  信息論心理學 通過對審美知覺的研究認為,知覺者欣賞藝術品時會喚起一種期望模式,當期望得到肯定時就會產生愉快和美感。

  人本主義心理學 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瞭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

  研究方法 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兩大類:①用主觀內省的方法,去觀察、體會和研究自己的審美心理體驗;②用科學的主要是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客觀地觀察、分析實驗的結果,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傢G.T.費希納,他所提倡的這種研究已經形成瞭一門學科──實驗美學。實驗的方法在理論上的主要問題是在研究時要把審美的完整經驗打破,去研究部分,這就破壞瞭美。並且各部分之和並不能等於全體,因此結果不十分可靠。另一個困難問題是,作為實驗對象的一般被試,不能把美感和快感清楚地區別開來,常把二者混淆。隨著實驗技術和儀器的發展和完善,上述困難問題已經得到部分解決。當代審美心理學的研究方法趨向於兩類方法的結合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