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在心理學研究中把心理現象的規律歸結為生物學規律或者以生物學規律代替心理學規律而忽視人類心理現象質的特殊性的理論。生物學化的主要表現是把動物研究結果直接搬用到人身上來,不考慮人和動物的本質差異,提倡刺激-反應的簡單公式。它是心理學中的還原論的一種主要表現形式。

  生物學化的傾向有礙於心理學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在蘇聯心理學發展過程中曾出現以高級神經活動生理學代替心理學,以高級神經活動規律代替心理活動規律,從而懷疑心理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存在的權利的傾向。這就是一種生物學化的表現。這種傾向雖然很快得到糾正,但卻給蘇聯心理學的發展帶來損害。這種傾向對中國心理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生物學化的傾向是應當反對的,但是在反對生物學化的時候要防止走上另一個極端,即在心理學研究中否認借用生物學理論和方法,否認借鑒動物研究的成果。從心理學的發展來看,神經生理學、腦生物化學、神經內分泌學的研究成果對於理解心理的生物學基礎是非常重要的。生理心理學在探索人類心理的生理機制時必然要借用這些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必然要進行動物實驗,問題在於,生理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所研究的是心理的生理機制,而不是純生理過程,借用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要考慮這個基本特點,要認識到它們的應用范圍和局限性。

  人是從動物發展而來的,研究動物心理對於理解人的心理也是不可缺少的。從動物到人的心理的發展是有連續性的,不能將其切斷。但同時又要註意到從動物發展到人,進入瞭一個新階段,人的心理具有瞭新質的特點,這就是發展的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