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翅目環裂亞目的1科。頭部新月片不顯著,顏多少突伸;翅r4+5m1+2間有偽脈,常具鮮明色斑的蠅類。本科昆蟲通稱食蚜蠅。全世界已知5000種,其中分佈於新熱帶界的種類最多,約占總數的1/3;新北界和古北界次之;中國已知300餘種。此外,已知知食蚜蠅的古化石昆蟲70餘種,大部隸屬於黑蚜蠅亞科(Chilosiinae)和食蚜蠅亞科(Syrphinae)。

  成蟲體小型到大型,個別種類體長可達40毫米。體寬或纖細,光滑或具毛,體色單一暗色或常具黃、橙、灰白等鮮艷色彩的斑紋,某些種類則有藍、綠、銅等金屬色,外觀似蜂。頭部大。雄性眼合生,雌性眼離生,也有兩性均離生。新月片缺如或不清楚。顏變異很大,或正中突起,或下半部略向前突,或自觸角以下向前呈圓錐形突出,或向下延伸。觸角3節,芒位於第3節背側,或觸角很長,向前直伸,芒位於第3節末端,稱端芒;芒裸或羽狀。一般喙短,少數種類喙特別細長,幾與體長相等。胸部一般無剛毛。翅大,翅脈在r4+5脈與m1+2脈之間有一條褶皺狀或骨化的偽脈,極少數種類缺如,偽脈是識別本科昆蟲的主要特征。足簡單或特化。腹部狹長、扁寬或棒棍狀,至少可見4節,一般可見5~6節,末端數節形成尾器,雄性中一般不對稱,扭轉、背面不易見。

  卵一般產在蚜群中的為白色,長形,卵殼具網狀飾紋。幼蟲11節,無頭,呼吸系兩端氣門式及後氣門式。幼蟲常有4種類型。①半球型:體背突出,表面具刻紋,後氣門式,如蟻穴蚜蠅屬;②短尾型:體圓筒形,後呼吸管短,在後氣門周圍簇生羽狀毛,如粗股蚜蠅屬;③鼠尾型:圓筒形,尾端有一根長呼吸管,能伸縮自如,伸出水面呼吸,如長尾裸芒蚜蠅;④食蚜型:前端尖細,後端粗大,腹面平坦,體表粗糙多褶襞,如食蚜蠅屬。

  食蚜蠅成蟲早春出現,春夏季盛發,性喜陽光,常飛舞花間草叢或芳香植物上,取食花粉、花蜜,並傳播花粉,時或吸取樹汁。成蟲飛翔力強,常翱翔空中,或振動雙翅在空中停留不動,或突然作直線高速飛行而後盤旋徘徊。食蚜蠅本身無螫刺或叮咬能力,但常有各種擬態,在體型、色澤上常摹仿黃蜂或蜜蜂,且能仿效蜂類作螫刺動作。如體大、被毛、具黃黑斑紋的Criorhina屬摹仿熊蜂,蟻穴蚜蠅亞科的某些種類摹仿蜜蜂。

  幼蟲生活習性復雜,因此,口器隨種類而異,鼠尾型的種類口器缺如,在木材中生活的種類口器發達,食蚜蠅屬的口器則特化成刺吸式。①腐食性:幼蟲以腐敗的動植物為食,如Myiolepta屬幼蟲生活於腐蝕的樹木中,並在其中越冬;也有部分幼蟲生活於污水中。此外,某些類群的幼蟲生活在其他昆蟲的巢內,如蜂蚜蠅屬生活在蜜蜂、胡蜂巢中,吞食已死的幼蟲和蛹;蟻穴蚜蠅屬幼蟲則生活在蟻類及白蟻巢中,以其排泄物為食。②植食性:如Mesogramma屬幼蟲能鉆入植物木質部中生活,而擬蜂蚜蠅屬和球蚜蠅屬的幼蟲則為害植物的球莖,如水仙擬蜂蚜蠅為害水仙屬及其近緣植物的球莖,灰條球蚜蠅和瘤莖球蚜蠅在歐洲為害洋蔥,在英國為害水仙屬。③捕食性:食蚜蠅亞科的絕大部分種類的幼蟲均系捕食性,且多以捕食蚜蟲為主,如食蚜蠅屬、細腹蚜蠅屬、鼓額蚜蠅屬、小蚜蠅屬等幼蟲均能捕食大量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蟬、薊馬、鱗翅目小幼蟲等,為這些害蟲的有效天敵。

  成蟲羽化後必須取食花粉才能發育繁殖,否則卵巢不能發育。許多種類的成蟲在露天或樹林中飛翔交配,交配時間僅1~2秒鐘。雌蟲產卵於蚜群中或其附近,以便幼蟲孵化後即能得到充足的食料。有時也產卵於葉上或莖部。每一雌蟲產卵數百至千餘粒不等。幼蟲孵出後立即能捕食周圍的蚜蟲。某些種類的成熟幼蟲有遷移現象。一般以幼蟲或蛹在土中、石下、枯枝落葉下越冬,少數以成蟲越冬。華北地區年發生4~5代,南方地區年發生5~7代,也有1年發生1~2代的。通常從產卵到成蟲羽化需16~28天。夏季卵期2~3天,幼蟲期與蛹期幾乎相等,約6~7天。

  食蚜蠅大部分種類的幼蟲是蚜科、蚧科等同翅目害蟲的天敵,在生物防治上是一支有效的力量。成蟲在取食花蜜、花粉的同時傳播花粉,對農業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