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鳥類能發出各種的音調和節奏的鳴叫。鴕鳥、兀鷲的鳴管很簡單;鶉雞具有完整的鳴管,但缺乏振動管膜的鳴肌,所以還不能調節鳴聲;亞鳴禽有2~3對鳴肌,鳴禽有4~5對鳴肌,使鳴管中的半月形鳴膜迴旋振動,發出千差萬別的鳴聲。各種鳥類都有獨特的鳴聲,而在同種鳥類的雌雄之間,成鳥與幼鳥之間,繁殖期與非繁殖期之間,鳴叫聲也各不相同。

  鳥類的鳴叫主要有鳴囀和敘鳴兩種類型。鳴囀由性激素控制,是繁殖期的一種求偶行為。例如:四聲杜鵑在樹林林中連聲鳴啼,通宵達旦;短翅樹鶯在樹枝上昂首高鳴,經久不息;銹臉鉤嘴鶥、扇尾鶯兩性對唱,音韻悅耳。鳴囀基本上是雄鳥的功能,但有些雌鳥孵化時也不停地鳴囀。

  敘鳴為鳥類日常的叫聲。依傳遞信息的要求和環境條件的變化,又可分為呼喚聲、警戒聲、驚恐聲、尋群聲等,與取食、集群、遷徙,對捕食者的反應有關。例如雉類的群體分開時,常用特殊的集合的鳴叫;晚成性雛鳥在饑餓時發出一種明顯的鳴聲,在溫飽時發出柔和的音調;紅嘴相思鳥的鳴聲與畫眉相似,婉轉悅耳,呼喚聲象柳鶯,警戒聲象山雀,短促粗礪。

  許多鳥類還可以效仿其他動物的叫聲、器物的音響,甚至人類的簡單語言。中國約有33種效鳴的鳥類,如百靈、畫眉、白頭鵯、沼澤山雀、藍點頦、紅點頦、八哥、鷯哥、鸚鵡等。效鳴的鳥類對於學來的人類簡單語言並不理解,僅僅表明它們具有較高的發聲和學習能力。

  人們很早就研究鳥的鳴叫。中國人記錄鳴叫的最簡單方法是用漢語拼音,如紅尾伯勞的鳴叫為“ga-ga-”或“zhiga-zhiga-zhiga-”。中國古代采用諧音擬聲法,如把傢燕的鳴叫聲記為“不吃你米,不吃你粞”,把白頭鵯的鳴叫聲記為“九斤八兩”,把四聲杜鵑的鳴叫聲記為“割麥插禾”。現代采用錄音機和示波器,收錄鳥的鳴叫後進行頻譜分析,形成一門鳥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