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在一定誘生劑的作用下所產生的一類蛋白質。它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抗腫瘤以及免疫調節的活性,縮寫為 IF。1957年,以撒斯和林登曼在研究病毒的幹擾現象時發現瞭幹擾素。1965年,惠洛克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人白細胞,產生瞭另外一種對酸不穩定的幹擾素。前者稱為Ⅰ型幹擾素,後者稱為Ⅱ型幹擾素或免疫幹擾素。70年代以後,相繼發現幹擾素還有抑制細胞分裂和免疫調節等活性,是細胞功能的重要調節物質。幹擾素可根據動物的不同加以區分,如人幹擾素(HuIFN)、小鼠幹幹擾素(MuIFN)、牛幹擾素(BovIFN)、大鼠幹擾素(RatIFN)等。也可根據抗原特異性將幹擾素分為 α、β和γ型,相當於過去白細胞(Le)、成纖維細胞(F)和Ⅱ型(免疫)幹擾素。

  幹擾素的生物學活性有3個特點:①活性高,約1毫克純化幹擾素就有10億個活性單位。隻要有一個幹擾素分子,就可以使一個細胞產生抗病毒狀態;②具有廣譜性和選擇性,它對絕大多數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而對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的作用比對正常細胞的作用大;③具有相對的種屬特異性,它在一些不同種的動物間,甚至在種系發生相差甚遠的動物間,也存在著交叉活性。

  幹擾素不僅能抑制病毒復制和抗腫瘤而且對免疫應答有復雜的調節作用──①可抑制T細胞和B細胞,而在小劑量時或免疫後期,對T細胞和B細胞又有促進作用;②可激活巨噬細胞;③可增強自然殺傷細胞的活性;④常伴隨補體量的減少而減少;⑤可延遲同種移植物的排斥反應。一般來說,γ幹擾素對免疫系統的調節作用比α、β幹擾素強,而且能促進 α、β幹擾素的活性和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介導的組胺的釋放。

  幹擾素的制備比較困難,有些醫師把幹擾素誘生劑(poly I:C、鐵洛隆、細菌脂多糖等)直接註入人體,使人體直接產生內源性幹擾素,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但是,這些誘生劑多是大分子物質,有較強的抗原性,再次使用往往失效,反復使用還可產生免疫耐受性。特別是大多數誘生劑對人有一定的毒性,甚至有增加病毒感染的可能。因而制備和純化外源性幹擾素(在組織培養或其他機體內由誘生劑誘導產生的幹擾素)則十分必要。外源性幹擾素毒性低,使用同種幹擾素無抗原性,可反復使用,不易產生免疫耐受性,其缺點是有種屬特異性。如果使用異種幹擾素,則往往失去效用。

  80年代初期,已經通過幹擾素基因工程(或稱重組DNA技術),成功地從細菌制備瞭大量適用於人的幹擾素,為幹擾素的研究和應用開辟瞭新徑。

  

參考書目

 侯雲德:《幹擾素及其臨床應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