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蛾科的1種。是樹木和果樹的重要害蟲。廣佈於美國和加拿大南部。1940年以前由美國傳入歐洲,首先在匈牙利發現,隨後傳入歐洲許多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美國的軍需品傳入日本,1958年在朝鮮漢城首次發現,1979年在中國遼寧省東部地區發現。

  此蟲以幼蟲群集葉上吐絲作網巢,網巢可長達0.6~1米或更大,稀鬆不規則,成天幕狀,因在仲夏到秋天出現,故又稱“秋幕毛蟲”。嚴重時整樹葉子被吃光。在美國,它是胡桃、蘋果的大害蟲;在歐洲,,它是桑和白蠟槭的大害蟲;在中國喜食唐槭。成蟲能飛翔自然擴散外,幼蟲和蛹常隨果品或包裝材料傳播遠方。美國白蛾為害果樹、觀賞樹木等落葉樹木200種以上,但不為害松柏科植物。主要寄主有桑、李、蘋果、梨、櫻桃、胡桃、榅桲、桃、唐槭、柳、接骨木、榛子、菩提、杏、榆、臭椿等。

  成蟲純白,中型,有的前翅具褐色斑紋。前翅長:雄12~16毫米,雌13~17毫米,雄下唇須上翹,觸角羽狀,黑;頷片和胸部可有黑紋;前足基節橙色,具黑斑;腹部具暗褐色帶或背面和側面具一系列斑點。或前翅基部具黑色條斑。雌前翅斑點減少,相互分開。

  卵淺綠色或淡黃色,近球形,有閃光,直徑0.4毫米。

  幼蟲頭橘紅或黑色,後唇基白色。蟲體底色淡乳黃具灰或暗斑紋,雜有均勻淡褐黃到灰或藍褐色。成熟幼蟲體長30~35毫米。體多剛毛。腹足趾鉤為異形中帶。

  蛹褐色,短粗,長約12毫米,寬約4毫米。頭、前胸和中胸佈滿不規則小皺紋刻斑,後胸和腹部各節除節間溝外密佈淺凹刻點,觸角不到中胸足端部。前翅約伸達第4腹節的3/4。臂棘由10個以上的細刺組成。

  在歐洲一年2代。以蛹在繭內越冬,繭可在樹皮下以及土壤、石片下發現。翌年春季羽化,產卵在葉背成塊,覆以白鱗毛。幼蟲共7齡。在美國,幼蟲經一月到一個半月老熟,爬到土面結繭化蛹;夏末羽化。深秋落葉前發生第2代幼蟲為害。

  檢疫措施:應對來自疫區的植物性貨物、栽培植物、包裝材料以及運輸工具(包括旅客列車)嚴格檢查有無附有成蟲、幼蟲或蛹;並進行化學藥劑和生物制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