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化學傢。1875年10月25日生於麻塞諸塞州韋茅斯,1946年3月23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伯克利。幼年隨傢遷居內佈拉斯加州首府林肯。13歲入內佈拉斯加大大學預備學校,2年後轉入哈佛大學學習,1896年獲學士學位,1898和1899年先後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00年他到德國萊比錫和格丁根等大學進修,在W.奧斯特瓦爾德和W.H.能斯脫的指導下從事研究工作一年。回國後在哈佛大學任教。1905年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1911年升任教授。1912年起,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直到1940年退休。

  路易斯於1901和1907年,先後提出瞭逸度和活度的概念,對於真實體系用逸度代替壓力,用活度代替濃度。這樣,原來根據理想條件推導的熱力學關系式便可推廣用於真實體系。1921年他又把離子強度的概念引入熱力學,發現瞭稀溶液中鹽的活度系數取決於離子強度的經驗定律。1923年他與M.蘭德爾合著《化學物質的熱力學和自由能》一書,對化學平衡進行深入討論,並提出瞭自由能和活度概念的新解釋。該書曾被譯成多種文本。他提出瞭共價鍵的電子理論,並在他的《原子和分子》(1916)一文和《價鍵與原子和分子結構》(1923)一書中作瞭充分的闡述,對瞭解化學鍵的本質起瞭重大作用。1923年他從電子對的給予和接受角度提出瞭新的廣義酸堿概念,即所謂路易斯酸堿理論。他曾獲英國皇傢學會戴維獎章、瑞典科學院阿倫尼烏斯獎章、美國吉佈斯獎章等。他還是蘇聯科學院的外國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