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物理學傢。1871年8月30日生於新西蘭納爾遜,1937年10月19日卒於英國劍橋。1892年畢業於新西蘭坎特伯雷學院數學系,1893年在該校獲數學和數學學物理學碩士學位。1895年獲得獎學金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是J.J.湯姆孫的研究生。1898年到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任物理學教授。1910年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1919~1937年任卡文迪什實驗室教授,並主持實驗室工作。1903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會員,1925年當選為會長。

  盧瑟福1896年完成的磁性檢波器研究,在無線電通信方面有重要意義。1899年和R.B.歐文斯一起發現釷射氣(220Rn)。1902年盧瑟福和F.索迪在研究釷鹽的放射性時發現,釷鹽的水溶液中加入堿進行氫氧化釷沉淀後,新分離出的沉淀失去瞭原來釷鹽的大部分放射性,而濾液蒸幹後的殘渣則顯示出很強的放射性。但經過一段時間測量表明,氫氧化釷中放射性逐漸恢復,而殘渣的放射性逐漸消失。經過多次重復和比較殘渣與氫氧化釷的性質,他們認為釷的原子在放射性變化時變成瞭新的原子釷 X(224Ra)。這就是放射性衰變理論。他對道爾頓原子學說做瞭重大的修正,對各種放射性物質賦予特征半衰期的概念以表示它們的穩定性。後來他和同事又證明 α射線是氦原子核,鐳鹽中不斷產生氦,確證瞭放射性原子的衰變本性。他對天然放射系中氡經過一系列衰變生成的產物(放射性淀質)進行瞭詳細研究,對放射性衰變系的建立起瞭主要作用。盧瑟福因研究元素衰變和放射化學方面的重要貢獻,獲得瞭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1907年他提出可以根據礦石中放射性核素的現存量和轉變掉的量來測定礦石的年齡。1911年根據 α粒子通過金箔的散射實驗發現瞭原子核,提出瞭原子的行星模型。1919年發現瞭第一個人工核反應14N(4He,1H)17O。盧瑟福1904年獲朗福德獎章,1922年獲科普利獎章。主要著作有《放射性》(1904)和《放射性物質的輻射》(1930年和J.查德威克、C.D.埃利斯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