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1科。

  特徵與分佈 多為具根狀莖的草本,少數為灌木或喬木。葉對生或基生,稀輪生或互生,通常為單葉,不分裂,稀羽狀分裂或為羽狀複葉。花通常組成聚傘花序,兩性,輻射對稱或左右對稱。萼片4~5枚。花冠鐘狀或輻狀,多數兩唇形,雄蕊全部能育,或4或2枚能育;花粉通常具3擬孔溝或3孔溝。雌蕊由2枚心皮形成,子房上位,半下位或完全下位,1室,有2側膜胎座,或2室而有中中軸胎座、胚珠多數。蒴果,室背或室間縱裂,稀蓋裂(盾座苣屬Epithema)或為漿果。染色體基數x=4~7。花多為雄蕊先熟,多數屬由昆蟲傳粉,大巖桐亞科中一些具紅色或橙紅色花冠和長花冠筒,以及發育蜜腺的屬(如大巖桐屬、Columnea、Asteranthera)由特產美洲的蜂鳥傳粉,亞洲熱帶的芒毛苣苔屬具相似的花冠,也由鳥傳粉。本科約有135屬2000種,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少數溫帶。中國有56屬約413種,自西南、華南北達河北、遼寧西南部,多數分佈於華南和雲南東南部溶巖地區,有28屬為中國特有屬。本科不少植物的花美麗,可供觀賞,著名的有大巖桐屬、非洲紫苣苔屬、好望角苣苔屬、芒毛苣苔屬和歐洲苣苔屬。中國產的石吊蘭、牛耳朵、螞蝗七、貓耳朵、降龍草等在民間供藥用。

  進化分類 本科與主要分佈於溫帶的玄參科極為相近,後者的子房2室,有中軸胎座,可以區別(但本科中有少數屬也具中軸胎座)。本科與列當科(子房具側膜胎座)也極相近,但後者為無葉綠素的寄生植物。

  演化趨勢 ①葉對生到互生,不分裂到分裂,單葉到復葉;②花輻射對稱到左右對稱;③萼片分生到合生,花萼輻射對稱到左右對稱;④花冠輻射對稱,雄蕊全部能育(輻花苣苔屬)(圖1),到花冠左右對稱,雄蕊1~3枚退化(圖2);⑤雄蕊分生到花藥連著;花絲與花冠基部愈合到愈合至花冠筒中部或上部,全長等寬到中部變寬;花藥基著到背著,2藥室平行到極叉開,頂端不匯通到匯通(圖3);⑥子房上位到半下位或完全下位;⑦側腹胎座2個均能育到1個退化,或2個側膜胎座合生形成中軸胎座,或形成中軸胎座後,子房前室退化(圖4);⑧柱頭2枚到合生成1枚,或其中1枚退化(圖5);⑨蒴果到漿果;⑩種皮表面近光滑到具小瘤狀或刺狀突起,或具縱的或網格狀隆起,無附屬物到兩端具鉆狀或毛狀附屬物。

  本科根據子葉、子房等特征被分為2亞科:

  苦苣苔亞科 子葉在發芽後變為不等大,子房上位。主要分佈於亞洲南部和東南部,非洲南部、西部和東部,少數分佈於歐洲南部和大洋洲。苦苣苔族的花輻射對稱,雄蕊全部能育,是本亞科的原始群,有5屬。其他4族的花均為左右對稱,雄蕊有1~3個退化。長蒴苣苔族具蒴果和無附屬物的種子,是苦苣苔科最大的族,約有55屬。芒毛苣苔族近似長蒴苣苔族,但種子兩端突出,常成毛狀附屬物,有7屬。尖舌苣苔族也近似長蒴苣苔族,但同一對莖生葉常極不等大,或葉互生,子房卵球形或球形,有9屬。漿果苣苔族的特征為果實不開裂,肉質或殼質,有4屬。

  大巖桐亞科 子葉在發芽後等大,子房多為半下位或完全下位,少數上位。主要分佈於南美洲和墨西哥,少數產大洋洲。少數原始的屬(如Depanthus)的花輻射對稱,雄蕊全部能育,子房上位,絕大多數屬的花左右對稱,雄蕊有1~3枚退化,子房半下位或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