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的起始部,前自口孔開始,後至咽部終止。口腔前端的粘膜上皮是外胚層,其餘部分是內胚層。口腔內包括牙齒、舌及口腺3種主要結構。圓口類缺少上下頜(故又稱無頜類),其圓形的口漏鬥從不關閉,口位於口漏鬥深處。魚類有瞭能活動的上頜和下頜,由上下頜限制著口腔,故魚類以上的各類脊椎動物又總稱為有頜類。在進化史上,隨著頜的出現產生瞭牙齒,使動物能主動捕、咬和咀嚼食物,增強瞭獲得食物的機會,提高瞭食物利用率(見消化)。多數低等有頜類,口緣圍以表皮皺襞。龜類、鳥類及單孔類類的口緣為表皮的角質喙,哺乳動物的口緣圍以肌肉質的唇,是對吸吮乳汁的適應。兩棲類的口腔頂部前方有一對內鼻孔,使口腔成為食物和空氣的共同通路。羊膜動物的口腔頂壁出現瞭次生骨質腭,將原來的口腔分為背部的空氣通路──鼻腔和腹部的口腔。哺乳類在硬腭之後出現肌肉質的軟腭,內鼻孔也相應地後移,使空氣通路和食物通路分開;口腔充盈食物時,並不妨礙呼吸。

  牙齒 牙齒最初的功能隻是捕咬食物,哺乳類的牙齒分化兼有切割、刺穿、撕裂和研磨等多種功能。

  軟骨魚的牙齒著生於上下頜邊緣的皮膚上,與頜軟骨不直接相連,牙齒數目多,前後數排,形狀大小相同(同型齒),脫落後新牙再長出(多出齒)。鯊魚的牙齒是頜邊的楯鱗加大並彎向內形成的。泥盆紀的裂口鯊,體表已有楯鱗,嘴邊成排加大的楯鱗則為咬捕食物之用,代表著原始牙齒的出現。牙齒和楯鱗是同源器官,在個體發生上兩者同是由外胚層的釉質和中胚層的齒質構成,中央為髓腔,有神經和血管通入腔內。

  硬骨魚和兩棲類的牙齒著生的部位較廣泛,除著生於頜骨上,也常著生在鋤骨,腭骨、副蝶骨,甚至咽弓上。牙齒一般著生在頜骨頂端,即端生齒,如硬骨魚,但也有著生在頜骨的內側面,即側生齒如大鯢。

  爬行類的牙齒著生於上下頜緣,也有著生於腭骨和翼狀骨上的,經常脫落更換。龜與鱉不具牙齒,而代之以角質鞘。牙齒除端生齒和側生齒外,還有槽生齒,著生在頜骨的齒槽內,如鱷和哺乳類。槽生齒比較牢固,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毒蛇在其上頜的牙齒中,有數齒(一般為2齒)變成為具有溝或管的毒牙。毒牙的基部通過導管與毒腺相連,咬噬時註毒液入傷口。毒牙後面常有後備牙,當前面的毒牙脫落時,後備牙就遞補上去。在閉口時,毒牙向後臥倒。在咬噬時,由特殊肌肉收縮使之豎立。

  現代鳥類皆無齒,但化石鳥有齒,如始祖鳥、黃昏鳥等。

  哺乳類牙齒的特點是:①再生齒,即一生僅換一次牙,乳齒脫落後換出恒齒(少數種類,如齒鯨、單孔類、海牛等是一次出齒,不換恒齒);②槽生齒,每一齒皆著生於單獨的齒槽內;③異型齒,分為門齒、犬齒、前臼齒和臼齒。分別為切斷、刺穿和研磨食物之用。哺乳類同一種獸類的牙齒分化的形狀和數目皆相同,可以列成齒式。如兔的齒式

表示:上頜每側有2個門齒、無犬齒、3個前臼齒、3個臼齒,下頜每側有1個門齒、無犬齒、2個前臼齒、3個臼齒,合起來乘以2,即為總數28。豬的齒式是 ;人的齒式是

  哺乳類的牙齒可以分為食蟲型、食肉型、食草型和雜食型四種。食蟲型門齒尖銳,犬齒不發達,臼齒齒冠上有銳利的齒尖,齒尖圖案多呈“W”型;食肉型門齒較小,少變化,犬齒特別發達,臼齒常有尖銳的突起,上頜最後一個前臼齒和下頜第一臼齒特別增大,齒尖鋒利用以撕裂肉,稱為裂齒。食草型犬齒不發達或缺如,門齒和前臼齒間常具寬闊齒隙,稱齒虛位,臼齒扁平,咀嚼面寬闊,齒冠高。雜食型的臼齒齒冠多為丘形隆起。

  哺乳類的牙齒與食物性質密切相關,而食性又與動物的整體結構有關,因此,牙齒就成為研究動物整體結構與功能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分類鑒定動物的重要依據。牙齒是身體中最堅硬的部分,數目又多,易於在地層上保存成為化石,所以也是古生物學上最有價值的材料。

  脊椎動物牙齒進化的一般歷程是:由同型齒列到異型齒;由多出齒到再生齒;由端生齒和側生齒到槽生齒;由數量多而不恒定到數量少而恒定;由著生部位廣泛(上下頜、鋤骨、腭骨、副蝶骨等處)到僅著生於上下頜。

  哺乳動物通過咀嚼肌的收縮,可使下頜向上、下、左右及前方運動,上牙列和下牙列互相接觸咬緊,可產生很大的壓力,以磨碎、切割或撕裂食物,便於食物的消化。人齒咬緊時,上、下牙列之間0.5平方厘米的牙面上可有20千克的力。

   文昌魚無舌。圓口類的舌象唧筒中的活塞,舌端有角質齒可銼破寄主──魚的皮膚而吸食其血肉。魚類舌由基舌骨支持,舌本身沒有舌內肌,僅能稍作前後挪動用以幫助吞食,但不能作大幅度動作。無尾兩棲類以上,舌有舌內肌,能自由伸縮,舌部有復雜的腺體可分泌粘液粘著昆蟲。爬行類的龜和鱷,舌著生在口腔底,不能向外伸出;有鱗類的舌活動性大,蛇和一些蜥蜴的舌可以伸出很遠。蛇的細長而尖端分叉的舌,俗稱“信子”,總是在不停地吞吐著,回收時,舌尖進入犁鼻器的囊內,囊內壁具有嗅粘膜,有嗅神經的分枝通入可監測舌尖帶入的化學物質;避役的舌極為發達,是特殊的捕食器,平時收縮在口腔內,捕食時迅速伸出,其長度幾與體長相等。鳥類的舌硬,表面被覆角化的上皮,一般不能活動。啄木鳥的舌很長,前端具倒鉤,適於啄取樹木中的昆蟲;蜂鳥的舌前端呈管狀或刷狀,適於啄取花蜜。

  哺乳類有發達的肌肉質的舌,能自由活動。舌與食物攪拌、吞咽、吸吮有關。口腔壁肌肉和舌肌收縮可使口腔內空氣壓力降低,從而將液體吸入。哺乳類和人的舌分為舌根、舌體和舌尖三部分。舌根、舌體與口腔底相連,隻有舌尖是遊離的。舌的腹面以舌系帶與口腔底粘膜相連。舌背表面粘膜上有一系列乳頭:絲狀乳頭,蕈狀乳頭、輪廓乳頭和葉狀乳頭。絲狀乳頭數量最多,呈絨毛狀,密佈舌背面;蕈狀乳頭數量較少,形狀如蕈,頂端呈圓形,散在於絲狀乳頭之間;輪廓乳頭僅一對,位於舌根處;葉狀乳頭一對,位於輪廓乳頭的前外側緣,形大,呈長圓形,表面有平行的皺褶。絲狀乳頭為純機械性作用,其他3種乳頭內均有味覺感受器──味蕾。味蕾呈卵圓形花苞樣,由支持細胞和味蕾細胞組成,有味孔通向舌表面。味蕾細胞頂部有味毛伸向味孔,基部與神經纖維緊密相連。溶於唾液的食物作用於味毛,產生神經沖動,由神經纖維傳到中樞,產生味覺。

  舌乳頭上皮常角化和脫落,它們與食物殘渣、唾液等混合,在舌粘膜表面形成一層薄苔,稱為舌苔。人的舌苔可因身體情況不同而有不同的顏色變化,觀察舌苔是祖國醫學診斷疾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口腺 圓口類有特殊的口腺,其分泌物可以使宿主的血液不凝。魚類口腔內沒有口腺。兩棲類口腔內有分泌粘液的頜間腺,位於前頜骨和鼻囊間。爬行類的口腺發達,包括唇腺、腭腺、舌腺和舌下腺,其分泌物有濕潤食物和粘捕食物的作用;毒蛇的毒腺是變態的唇腺,腺導管通到毒牙的溝或管中。海龜和鱷類的口腺不發達。鳥類依食性而不同,水棲鳥類及生活於沼澤以潮濕食物為食的鳥類,口腺不發達;以幹燥食物為食的鳥類,口腺發達。一般鳥類的唾液僅起潤滑食物的作用,僅食谷物的燕雀類的唾液中有消化酶。

  哺乳類的口腺發達,除一些小口腺外,還有耳下腺、頜下腺及舌下腺,兔還另有眶下腺。耳下腺又稱腮腺,位於耳殼基部之腹面前方,為粉紅色腺體,其導管向前橫過咬肌之表面而深入上唇,開口於上頜第二前臼齒的部位。頜下腺位於下頜的腹面兩側,為一對硬實的卵圓形腺體,其導管向前走行在舌下部連接下頜骨聯合縫處,開口入口腔。舌下腺位於接近下頜骨聯合縫處,較小,呈細長條形,有幾條平行的導管開口於舌下部。兔的眶下腺位於眼窩底部。

  哺乳類分泌的唾液可以清潔口腔,濕潤食物,溶解食物產生味覺,潤濕口、唇和喉的粘膜有助於發音,唾液淀粉酶可以將淀粉水解成麥芽糖。此外,唾液腺還有排泄某些病毒(如狂犬病毒)和進入體內的重金屬(如汞和鉛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