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重量法。化學分析中的一種定量測定方法,指將物質各組分分離後測定其重量的分析方法。它與容量分析合稱為經典化學分析方法。例如,欲測定一種水溶液試樣中的某離子含量,可在適當條件下將其中欲測的離子轉變為溶解度極小的物質而定量析出,再經過濾、洗滌、乾燥和灼燒成為有一定組成的物質,冷至室溫後稱重,即可定量地測定該離子的含量。具體的例子為:用過量硝酸銀溶液沉澱微酸性溶液中的氯離子,再用恒重的過濾坩堝過濾,在110°C下烘乾,稱重,從沉澱的重量可計算出氯離子的量。

  重量法與近代化學同時興起於18世紀,在建立質量守恒定律和定比定律的過程中,重量法有一份功勞。瑞典化學傢T.O.貝格曼首先提出金屬可用適當的化合物(如上例中的氯化銀)作稱量形式,不必非要以金屬形式(如火試金法中的金和銀) 測定。M.H.克拉普羅特不但改善瞭前人的重量分析方法,而且又添加瞭非金屬的測定方法,他親自分析瞭近200種礦物和工業品,如玻璃、非鐵合金等。在當時及隨後一段時間內,重量法一直在分析化學中占有重要位置。J.J.貝采利烏斯曾設計過多種新的分析方法,如引入氫氟酸作為分解矽酸鹽巖石的新試劑;用灰分低的濾紙作過濾用。他還進一步用重量法測定原子量和開創有機元素分析,所以最早的有機分析也采用重量法。19世紀後半葉德國C.R.弗雷澤紐斯大大開拓瞭重量法的領域。18世紀以後,重量分析在方法、試劑、儀器等方面不斷地改進。試樣用量漸趨減少,常量試樣的分析至少為0.1克,無機微量分析約為10毫克,有機微量分析為2毫克。分析天平的感度為0.1毫克,而微量化學天平的感度可達1微克。由於有機試劑具有選擇性和靈敏度高的優點,19世紀末,無機重量法中引入瞭有機試劑,如1885年用1-亞硝酸基-2-萘酚在鎳存在下測定鈷;1902年在中性溶液中用1,1′-聯苯胺沉淀硫酸根。

  20世紀上半葉,發現在濃溶液中進行沉淀,反而使沉淀玷污減少的現象。H.H.威拉德提出均相沉淀的概念,並有專著出版。用在水中溶解度低的試劑(如二苯基羥乙酸)作沉淀劑時,比其水溶性的銨鹽溶液更優異,這是由於它能延長沉淀作用的時間,與均相沉淀類似。在加熱方法上,直到19世紀下半葉,分析工作者仍在用木炭爐灶、酒精燈、鯨油燈這幾種很不方便的工具。1855年R.W.本生發明的煤氣燈實為一大改進,19世紀末開始用電熱板和電爐加熱。

  稱量形式為重量法的一大課題,最初都是灼燒為氧化物,後來改為幹燥後中溫加熱至一定組成,如草酸鈣在500°C加熱則定量地轉變為碳酸鈣,加熱至800°C以上才分解為氧化鈣。因此,以碳酸鈣作為稱量形式既經濟和節省時間,換算因數又大,並可避免氧化鈣潮解。同樣,草酸鑭在600°C時可定量地轉變為堿式碳酸鑭。C.杜瓦爾曾用熱天平測定瞭幾百種沉淀的熱重曲線。

  20世紀下半葉,儀器分析發展以後,重量法的使用相對減少,但是不可能全部由儀器分析代替,重量法的準確度和精密度是公認的,曾用於多種元素原子量的測定;又比較經濟;隻是分析時間較長。目前,聯邦德國工廠的分析項目仍有采用重量法的,所以分析工作者應該瞭解每種方法的優缺點,作出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