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鑒別和測量試樣因中子輻照感生的放射性核素的特徵輻射,來進行元素和核素分析的活化分析方法。英文縮寫為NAA。

  簡史 1936年匈牙利化學傢G.C.de赫維西和H.萊維用鐳-鈹中子源(中子產額約3×106中子/秒)輻照氧化釔試樣,通過16>4Dy(n,γ)165Dy反應(活化反應截面為2700靶(恩),生成核165Dy的半衰期為2.35小時)測定瞭其中的鏑,定量分析結果為10-3克/克,完成瞭歷史上首次中子活化分析。

  原理 中子是電中性的,所以當用中子輻照試樣時,中子與靶核之間不存在庫侖斥力,一般通過核力與核發生相互作用。核力是一種短程力,作用距離為10-13厘米,表現為極強的吸引力。中子接近靶核至10-13厘米時,由於核力作用,被靶核俘獲,形成復合核。復合核一般處於激發態(用*表示),壽命為10-1210-16秒,它通過各4種方式退激發,可用下式表示:

中子與靶核碰撞時,有三種作用方式:①彈性散射,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散射作用前後不變,這種作用方式無法應用於活化分析;②非彈性散射,若靶核與中子的動能之和在作用前後不等,則該能量差導致復合核的激發,引起非彈性散射,此時生成核為靶核的同質異能素,一些同質異能素的特征輻射可通過探測器測定,這種作用方式可用於活化分析;③核反應,若靶核俘獲中子形成復合核後放出光子,則被稱為中子俘獲反應,即(n,γ)反應,這就是中子活化分析利用的主要反應,此外(n,2n)、(n,p)、(n,a)和(n,f)等反應也可用於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輻照試樣所產生的放射性活度取決於下列因素:①試樣中該元素含量的多少,嚴格地講,是產生核反應元素的某一同位素含量的多少;②輻照中子的註量;③待測元素或其某一同位素對中子的活化截面;④輻照時間等。(見活化分析)

  分類 根據輻照中子的能量,可分為三類(表1)。

表1 中子活化分析分類

  分析靈敏度 中子活化分析的元素分析范圍寬,靈敏度高(表2)。

表2 一些痕量元素中子活化分析法的靈敏度

  應用 中子活化分析是一種具有廣泛應用價值的方法。50年代,它在解決當時核工業和半導體工業超純材料的分析問題中,發揮瞭重要作用;70年代以來,更大規模地用於生物學、醫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地球化學、宇宙化學和考古學等領域。

  發展趨勢 ①從單純的元素分析擴展到化學狀態的測定:隨著中子活化分析應用領域的擴大,不僅需要測定樣品中元素的含量,而且還要求深入研究元素的分佈和狀態。例如,在環境科學研究中分析水中痕量元素時,增加超過濾法前處理,將水樣分解成低分子量組分、膠體、假膠體和顆粒物,再用中子活化法分別測定處於不同狀態的元素含量。②瞬發分析的應用:常規中子活化分析無法利用核反應截面高而生成穩定核素的核反應,例如113Cd(n,γ)114Cd(反應截面為2×104靶);而瞬發γ射線中子活化分析卻能夠克服這一困難。應用瞬發法可以測定河流沉積物中的矽、硫、銅、鎘和汞等元素,這些都是常規中子活化分析很難測定的元素。③計算機的廣泛應用:70年代以來,中子活化分析的樣品日趨復雜,例如,環境科學中的大氣顆粒物,生命科學中的生物組織,地球化學中的隕石,考古學中的陶、瓷器等,都要求同時提供數百個樣品中的幾十種元素的含量。計算機與自動活化分析裝置配合使用,可以控制照射時間、冷卻時間、計數時間,控制樣品的輸運、分析操作以及數據處理等。

  

參考書目

 D.德索埃脫等著,伍任譯:《中子活化分析》,原子能出版社,北京,1978。(D.De Soete,et al.,NeutronActivation Analysis,John Wiley &Sons,New York,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