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月成立於上海。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以天然有機產物與金屬和非金屬有機化合物為主要研究物件,從研究有機合成化學和物理有機化學著手,發展有機化學的反應、方法和理論,並積極從事一批具有較大經濟或社會效益的應用研究。共設17個研究室和一個開發公司。

  該所的主要研究內容可分為4大類:①天然有機和生物有機化學:甾體激素、前列腺素、昆蟲激素、核酸的合成及應用、類除蟲菊酯、碳水化合物、單細胞蛋白、多肽、萜類化學和植物堿;②元元素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有機鈦化學和過渡金屬有機催化、稀土和有機鈀化學、有機磷化學、萃取化學、萃取劑結構與性能、有機硼化學及燃速催化劑;③物理有機化學和譜學:物理有機化學、計算機化學、激光化學、各種譜學和新的有機結構分析方法;④高分子和有關材料:含氟高分子和功能材料、液晶化學及其材料。

  到1985年為止,共取得300餘項科技成果,其中獲國傢自然科學獎的有5項,獲國傢創造發明獎的有15項,獲部、委、院和省市級各種嘉獎的科技成果有83項。其中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結晶牛胰島素全合成(與其他單位合作),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一等獎;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全合成(與其他單位合作),獲1982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從天花粉中提取結晶天花粉蛋白,獲1983年國傢發明二等獎;可的松的七步合成法,獲1966年國傢發明獎;甾體激素的合成與甾體反應的研究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二等獎;有機氟化學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三等獎,氟塑料-46的新聚合方法與新品種,獲1983年國傢發明二等獎;石油發酵深度脫蠟,生產飼料蛋白和核酸的高產核酵母,獲1983年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萃取劑的結構與性能研究,獲1983年國傢自然科學二等獎;高活性的胂葉立德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獲1982年國傢自然科學三等獎等。該所還培養研究生,為國傢批準的可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單位;還受中國化學會的委托,編輯出版《化學學報》和《有機化學》刊物。(見彩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金屬有機合成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實驗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