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理論物理學傢,1908年1月22日生於巴庫,幼年即顯示出非凡的數學才能,13歲時學完中學課程,次年入巴庫大學數理系和化學系,兩年後轉入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1926年他18歲時發表第一篇論文,闡述瞭關於雙原子分子光譜的理論,,1927年得博士學位。1929年他被派出國,先後到過德國、瑞士、英國和丹麥。在丹麥時,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學研究所的學術空氣和N.玻爾的為人,給他深刻的影響。

  1931年,朗道回國,1932年到哈爾科夫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1937年春,他到莫斯科擔任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的理論部負責人,並在莫斯科大學任教。

  朗道思想敏銳,學識廣博,精通理論物理學的許多分支;在他50歲生日時,朋友們列舉瞭他對物理學的十大重要貢獻:①引入瞭量子力學中的密度矩陣概念(1927);②金屬的電子抗磁性的量子理論(1930);③二級相變理論(1936~1937);④鐵磁體的磁疇結構和反鐵磁性的解釋(1935);⑤超導電性混合態理論(1943);⑥原子核的統計理論(1937);⑦液態氦Ⅱ超流動性的量子理論(1940~1941);⑧真空對電荷的屏蔽效應理論(1954);⑨費密液體的量子理論(1956);⑩弱相互作用的復合反演理論(1957)。尤其是在量子液體(見液態氦)的理論方面,他的貢獻更為突出。

  他的另一些引人註目的貢獻是:1937年利用費密氣體模型推測恒星坍縮的質量,1946年在理論上預言等離子體靜電振蕩中不是由碰撞引起的耗散機制(稱為朗道阻尼)的存在,等等。過瞭18年後這一預言才由一些美國物理學傢在實驗上予以證實。由於創立瞭凝聚態理論,特別是液態氦理論,朗道獲得瞭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朗道在理論物理學的教學方面也費過不少心血,取得瞭很好的成績。在哈爾科夫時,他擬定瞭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最低要求》,這是為有志於學習物理學的學生們準備的一份必須掌握的學習提綱,對當時的青年人起瞭相當大的指導作用。他和他的學生E.М.栗弗席茲合著的多卷本《理論物理學教程》是頗負盛名的教科書。

  朗道於1946年被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曾獲斯大林獎金,並曾獲得由許多國傢授予的種種榮譽。1968年4月1日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