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上自形成以來未再遭受褶皺變形的穩定地區。又稱陸臺。1885年由E.修斯提出。在地槽地臺學說中,地臺是與地槽相對應的地殼穩定構造單元,以含有未變質的沉積蓋層區別於地盾。

  結構 地臺具有雙層結構,由上、下兩個構造層構成。下構造層稱基底,由前震旦紀或前寒武紀的巨厚沉積巖系與火山巖組成,構造複雜,常伴有深成巖侵入及廣泛的變質作用、混合巖化作用和花崗巖化作用,從而使沉積巖與火山巖受到大大面積的中、深變質作用,也稱結晶基底。如果變質程度淺,混合巖化作用和花崗巖化作用不發育,沉積巖與火山巖隻表現出復雜的褶皺、斷裂,則稱褶皺基底。基底巖石建造序列屬地槽型。上構造層稱蓋層,由震旦紀或寒武紀以來的沉積巖系組成,其厚度一般不超過1000~2000米,具有反映地殼較為穩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臺型建造序列。蓋層與基底以角度不整合接觸(見不整合)。

  特征 ①形態上呈等軸狀,面積一般超過數十萬平方公裡,非洲地臺達2000萬平方公裡,地貌反差小;②沉積建造多由高成熟度、分選良好的淺海或陸相地層組成,厚度不大但分佈廣泛,地層成席狀體,對比性良好,有石英砂巖建造、鋁土-鐵質建造、碳酸鹽建造等;③巖漿活動微弱,以大面積的陸相溢流玄武巖為特征,如西伯利亞通古斯暗色巖、揚子地臺的峨眉山玄武巖等;④構造變形弱,多發育短軸背斜和盆地;⑤蓋層未經受區域變質作用;⑥盛產石油、煤等能源和其他沉積礦產。

  內部單元劃分 地臺內部按沉積蓋層的發育及變形情況可劃分出3種次級構造單元:臺背斜是地臺上的相對隆起區,蓋層厚度小;臺向斜是地臺上相對坳陷區,蓋層厚度大;臺褶帶是地臺上構造性質相對最活動的帶,地層厚度大,其中並可出現線狀褶皺和斷裂,一般認為它是在坳拉谷的基礎上生成的。黃汲清還提出瞭準地臺的概念,以把那些規模較小、活動性較大的地臺(如中朝準地臺)與世界上典型的地臺(正地臺),如俄羅斯地臺相對比。

  按照褶皺基底的形成時代,地臺可劃分為古老地臺和年輕地臺兩類,前者指地臺的基底在前寒武紀時已經形成。但是由於年輕地臺基底形成時代晚,蓋層相對不發育,有些甚至還未出現蓋層(如喜馬拉雅),在中國稱之為褶皺帶,地臺這一術語隻用於古老地臺。

  地槽地臺學說認為地殼的演化規律是由活動轉化為穩定,世界各地的地槽不斷回返成為地臺就體現瞭這種演化。但是中國的許多地臺在古生代的穩定階段以後,中、新生代期間重又活化。地臺活化、地窪學說等理論就是試圖解釋這些現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