嚙齒目松鼠科的1屬。通稱旱獺。最大個體的體長近60釐米,重達7.7千克以上。具一系列適於掘洞穴居的形態特徵:體短身粗,無頸,四肢短粗,尾、耳皆短,頭骨粗壯,眶間部寬而低平,眶上突發達,骨脊高起,身體各部肌腱發達有力。體毛短而粗,毛色有地區、季節和年齡變異。全世界約有11種,5種分佈在北美洲,6種僅見於歐亞大陸。中國有3種。

  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複雜,多挖在巖石坡和溝谷灌叢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旱獺丘。白天活動,草食,食量大。取食時,有較老個體坐立在旱獺丘上觀望,遇危險即發出尖叫聲報警,同類聞聲迅速逃回洞中,長時間不再出洞。秋季體內積存大量脂肪,秋後閉洞處蟄眠狀態,次年春季3~4月份出洞活動。出蟄後不久即交配繁殖,每年隻生1胎,4~6仔。幼獺於第3年性成熟。

  中國的3種旱獺是:旱獺(見圖)分佈在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和中國新疆的天山、阿爾泰山、內蒙古東部草原和大興安嶺西坡;喜馬拉雅旱獺分佈在青藏高原及其鄰近山區;長尾旱獺僅見於新疆塔裡木盆地以西的高山上。這3種旱獺均為重要的裘皮種類,具有皮板厚,絨毛密等特點。中國每年均有幾十萬張旱獺皮或其制品銷售於國內外市場。肉和皮下脂肪都可利用。旱獺和喜馬拉雅旱獺的數量較高,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與牛羊爭奪天然牧場,同時又是鼠疫的主要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