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皮膚的真皮層或皮下組織中分泌汗液的腺,結構呈彎曲管狀,分為大汗腺與小汗腺兩種。大汗腺的腺體較大,隨毛囊分佈,常開口於毛根附近。小汗腺較小,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分泌稀薄的汗液。在高溫環境中,汗腺的分泌活動加強。由於大量汗液的分泌與蒸發,可以放散大量的熱,有降低體溫作用。

  大汗腺 哺乳動物大汗腺的結構基本相似,都是簡單的管狀腺體。腺體的分泌部分膨大,直徑可達3~5毫米。腺泡泡由單層柱狀上皮組成,其中有暗細胞(粘液性細胞),內含分泌顆粒。腺泡的外周有一種梭形扁平細胞(肌上皮細胞)圍繞。一般認為肌上皮細胞能收縮,有助於汗液的排出。腺體的導管部分為細長的管道,從真皮深部蜿蜒伸向表皮。管道上皮由2~3層低柱狀細胞組成。有些動物大汗腺的導管開口於毛根附近或毛囊內,如人類即如此(見圖)。

  不同動物的大汗腺分佈不同。多數動物的大汗腺隨毛囊分散地分佈,但也有些動物的大汗腺變大並成群集中在身體的特定區域。有些動物如鼬,除全身皮膚外,在肛囊還有大汗腺集中存在。人類的大汗腺則隻分佈於腋窩、乳暈、陰部及肛門附近。大汗腺,特別是成群集中分佈的大汗腺,一般僅分泌少量濃稠的液體,呈白色、灰白、淡黃或紅色,如河馬的“血汗”即為紅色的汗液。有些動物如鼬和香貓的大汗腺分泌物有特殊的氣味。人類大汗腺的新鮮分泌物沒有氣味,但排至皮膚表面後,經細菌的分解,生成一些不飽和的脂肪酸而產生怪味,即通常所說的狐臭,因此大汗腺也叫狐臭腺。各種哺乳動物的特殊氣味主要來自大汗腺,這種氣味在群居生活及性活動中有一定的意義。有些動物在求偶季節大汗腺的活動加強。人類的大汗腺的分泌活動可能也與性活動有關。少數動物如牛、馬等的大汗腺與調節體溫有關。在高溫環境中或在激烈運動後,大汗腺分泌量大增,有助散熱。

  大汗腺接受交感神經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情緒激動可以使腺體分泌和排出汗液。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也可以刺激大汗腺的分泌。性激素對大汗腺的成熟和活動有重要的影響。人類的大汗腺到青春期才開始分泌,而且男人的大汗腺一般均較女人的為大。這說明性激素,尤其是雄性激素,有促進大汗腺發育及分泌的作用。女性的大汗腺還隨月經周期發生周期性變化。在月經前,大汗腺的皮細胞和腺腔增大,在月經期則發生相反的變化。

  小汗腺(外分泌汗腺) 結構與大汗腺相似,也是簡單的彎曲管狀腺體,但他的分泌部分較小,直徑隻有0.3~0.4毫米。腺泡的上皮細胞中有明細胞(漿液性細胞)及暗細胞。腺泡的外面也有肌上皮細胞圍繞。小汗腺的導管直接開口於皮膚表面,與毛囊無關。

  小汗腺分泌稀薄的汗液,是人汗的主要來源。這種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約占99%以上,固體成分不足1%,其中大部分為氯化鈉,也有少量的氯化鉀、尿素等。與血漿相比,汗液是一種低滲的液體。當環境溫度達到30℃時,小汗腺便開始分泌汗液。隨著汗液中水分在身體表面的蒸發,可散失大量的熱。在環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汗液的分泌和蒸發是人體散熱的唯一方式。因此,小汗腺在體溫調節中有重要作用。患先天性汗腺缺乏癥或魚鱗癬的病人,汗腺分泌發生障礙。由於他們在高溫環境中不能散熱,體溫可升高到危險的程度。手掌和足蹠是經常受到磨擦的部位,這些部位的汗腺分泌有保持皮膚濕潤和防止角化層變硬的作用,故能保持觸覺的敏感性。汗腺因能排出部分代謝產物如尿素,所以也是一種排泄器官。

  小汗腺的分泌活動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不同的條件下,汗液的成分和分泌量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人汗中氯化鈉的濃度可以隨氯化鈉的攝入量、發汗速度以及對高溫的適應程度而發生變化。當氯化鈉的攝入量低、發汗速度慢和對高溫環境已適應時,汗液中氯化鈉的含量降低,從而減少體內鈉的丟失。環境的溫度、濕度都能影響汗液的分泌量。在寒冷的條件下,汗液的分泌量可以是零,而在非常炎熱的情況下,汗液的分泌量可高達每小時1.5升以上。

  小汗腺的分泌受神經系統的調節。分佈到小汗腺的交感神經一般是膽堿能纖維,隻有面部和手、足的部分汗腺受腎上腺素能纖維的支配。體溫升高所引起的汗腺分泌,稱為濕熱性發汗,有調節體溫的作用。調節溫熱性發汗的主要中樞在下丘腦。中樞的血液溫度升高或皮膚溫覺感受器的傳入沖動增加都能使下丘腦發汗中樞興奮,引起全身特別是軀幹的汗腺分泌,加強散熱。精神活動所引起的汗液分泌,叫做精神性發汗。這種發汗局限於手掌和足蹠。精神性發汗中樞可能位於大腦皮層。在正常情況下人體這兩種類型的發汗,經常是以混合形式出現的。

  某些體液因素對小汗腺的活動也有一定的影響。如乙酰膽堿能促進汗液分泌,腎上腺素可加強乙酰膽堿對汗腺的刺激作用。醛固酮能促進汗腺導管對鈉的重吸收,使汗液在導管內流動過程中由等滲變為低滲。

  從個體發育上看來,手、足部位的小汗腺發育較早,在呟月的人胚中已出現;而有毛皮膚的小汗腺在5~5½月的人胚中才形成。從系統發生上看來,手、足部位的小汗腺亦出現較早。大多數哺乳動物的四肢末端部位都有小汗腺;而隻在靈長類,有毛皮膚才有這種汗腺。所以手、足部位的小汗腺可能是一種比較古老的結構,而有毛皮膚的小汗腺則是新產生的結構。從功能上看來,人類以外的靈長類動物的有毛皮膚雖然有小汗腺,但無明顯作用。猿猴的皮膚在高溫環境中也不濕潤。因此,溫熱性發汗可能是人類小汗腺新發展的一種獨特功能。

  

參考書目

 C.R.Leeson,T.S.Leeson,Histology,3rd ed.,W.B.Saunders Co.,Philadelphia,1976.

 T.B.Fitzpatrick et al.,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2nd ed.,McGraw-Hill Book Co.,New York,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