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天然放射性元素,化學符號Po,原子序數84,屬週期系ⅥA族。半衰期最長的同位素是釙209。因紀念M.居裏的祖國波蘭(Poland)而命名。

  發現 1898年M.居裏和P.居裏在處理瀝青鈾礦時發現釙。M.居裏在尋找礦物的放射性載體時,從瀝青鈾礦內與硫化鉍共沉澱的餾分中提取瞭釙。

  存在 已發現質量數1992~218的全部釙同位素,除釙210、釙211、釙212、釙214、釙215、釙216、釙218是天然放射性同位素外,其餘都是通過人工核反應合成的。天然存在的釙是三個天然放射性衰變系的成員,存在於所有鈾礦石、釷礦石中;在達到放射性平衡的礦石中,釙與鈾的重量比為7.6×10-11:1。地殼中釙的平均豐度為3×1O-14%,每噸鈾礦石約含100微克釙。

  性質 釙為銀白色金屬。釙同位素的主要核性質見表,釙210是釙的最重要的同位素。

釙同位素的核性質

  釙在黑暗中發光,熔點為254℃,沸點962℃;低溫時具有簡單立方晶格(α型),大約36℃時轉變為簡單菱形體晶格(β型);β型釙的密度為9.4克/厘米3。釙原子的電子構型為(Xe)4f145d106s26p4,氧化態為-2、+2、+4、+6,以+4氧化態最穩定,化學性質與碲和鉍相似。250℃時氧可將釙氧化成二氧化釙,釙比碲更容易與酸進行反應,釙與氫或堿金屬形成釙化物(如H2Po和Na2Po);+6價釙很少,但存在穩定的+2價化合物(如PoCl2),釙也能從+4價還原到+3價。

  制取 痕量的釙可以從鈾礦石、鐳鹽溶液或氡的衰變產物中得到;從鈾礦中提取釙是用鹽酸處理提鈾後的鈾礦殘餘物,然後用硫化氫處理,鉍和釙的硫化物同時沉淀下來,再進行多次分級沉淀,釙富集在溶液中,用銀置換得到金屬釙。提純方法有:化學分離、電化學沉積、真空升華。毫克量的釙可用中子照射鉍得到。

  應用 釙的放射性較鐳強,可作為α 放射源;也可將釙沉積在鈹上,用作中子源,由9Be(α,n)12C、9Be(α,n)34He核反應產生中子。釙也可用來消除靜電,還用作航天設備的熱源。

  

參考書目

 M.Schmidt and W.Siebert,The Chemistry of Sul-phurSeleniumTellurium and Polonium,Pergamon,Oxford,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