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正電荷的含碳離子,是一類重要的活性中間體,可用R3C+表示(R為烷基)。正碳離子及其反應於20世紀20年代由C.K.英戈爾德等提出的。正碳離子可以認為是通過共價 C-C單鍵(見共價鍵)中一對電子的異裂反應而產生:

R3<C:X→R3C++X-

式中X為鹵素。所形成的正碳離子 R 3 C +,帶有一個正電荷,配位數為3,一般是平面結構( sp 2雜化),另一空的p軌道垂直於該平面(見圖)。 取代基 R的 共軛效應、 誘導效應和 立體效應,以及烷基的超共軛效應都能對正碳離子起穩定作用。早期,人們通過冰點降低法測定離子數目,用以證明正碳離子的存在。近年來超強酸的發現,使得能夠在低溫下制備正碳離子的穩定 絡合物,從而可以研究它們的結構和性質。正碳離子通常表現十分活潑,可發生以下多種反應:

  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1) 叔溴化物在極性溶劑(醇-水)中容易與水發生取代反應而生成叔醇。這類反應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叔溴化物的C-Br鍵在極性溶劑中發生異裂,生成正碳離子中間體(CH3)3C+

  

第二步是正碳離子與H2O結合,然後失去H+而生成叔丁醇。第一步反應比第二步慢得多,是決定反應速率的主要步驟。總的取代反應速率隻與溴代叔丁烷濃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故稱為單分子取代反應。正碳離子上烷基的超共軛效應有利於它的穩定性,而烷基的立體效應有利於C-Br鍵的斷裂和正碳離子的形成。

  單分子消除反應(E1) 正碳離子在一定條件下,例如在堿的存在下可經歷β位上氫的消除(見消除反應)而生成烯烴。例如,氯代叔丁烷在堿(NaOH)的醇溶液中經單分子消除反應生成異丁烯。第一步是C-Cl鍵斷裂,形成(CH3)3C+,第二步是由於堿的存在,正碳離子的β位質子與堿反應而被脫掉:

消除反應也是單分子反應。正碳離子可與OH結合,導致取代反應;或者β-H與OH結合而導致消除反應。取代和消除產物的比例主要取決於親核試劑(如堿)的強度和正碳離子的立體效應。

  烯烴的親電加成 鹵化氫或鹵素等與烯烴發生加成反應時,中間經過正碳離子階段。例如,溴化氫與異丁烯在極性溶劑中反應時,溴化氫中親電的H+先進攻雙鍵中電子密度較高的一端(1位),然後其Br-再與正碳離子結合:

  有些正碳離子可發生分子內重排反應。例如,在頻哪醇的重排反應中,第二步反應是醇的脫水,形成1位正碳離子,但是由於2位甲基遷移到1位,最終生成甲基叔丁基酮:

  正碳離子重排的方向主要取決於生成正碳離子的相對穩定性。

  

參考書目

 王積濤編:《高等有機化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