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來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主要從事有關全球性問題的宣傳、預測和研究活動。成立於1968年4 月,總部設在義大利羅馬。宗旨是通過對人口、糧食、工業化、污染、資源、貧困、教育等全球性問題的系統研究,提高公眾的全球意識,敦促國際組織和各國有關部門改革社會和政治制度,並採取必要的社會和政治行動,以改善全球的管理,使人類擺脫所面臨的困境。由於它的觀點和主張帶有濃厚的消極和悲觀色彩,被稱為現代未來研究的“悲觀派”代表。

  創建過程 羅馬俱樂部的主要創始人是意大利的著名實業傢、經濟學傢A.佩切伊和英國科學傢A.金。1967年,佩切伊和金第一次會晤,交流瞭對全球性問題的看法,並商議召開一次會議,以研究如何著手從世界體系的角度探討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重大問題。1968年4月,在阿涅爾利基金會的資助下,他們從歐洲10個國傢中挑選瞭大約30名科學傢、社會學傢、經濟學傢和計劃專傢,在羅馬林奇科學院召開瞭會議,探討什麼是全球性問題和如何開展全球性問題研究。會後組建瞭一個“持續委員會”,以便與觀點相同的人保持聯系,並以“羅馬俱樂部”作為委員會及其聯絡網的名稱。

  組織和活動 羅馬俱樂部把它的成員限制在100人以內,以保持其小規模的、松散的國際組織的特點。該組織的成員大多是世界或各國的知名科學傢、實業傢、經濟學傢、社會學傢、教育傢和政治傢。它的領導機構是7人執行委員會,第一屆執行委員會由佩切伊、金、F.鮑特赫爾(荷蘭政府科學顧問)、大來佐武郎(日本前外相、經濟學傢兼計劃專傢)、V.烏爾圭迪(墨西哥研究生院院長)、蒂爾曼(日內瓦巴特萊研究所前所長)、彼斯特爾(聯邦德國科學傢)等7人組成。第一任主席是佩切伊,副主席為金。1983年,佩切伊去世後,金繼任為主席。

  羅馬俱樂部主要從事下列3種活動:①舉辦學術會議。每年舉行一次全體會議,並經常不定期地舉辦專題國際學術討論會或與其他學術團體聯合舉辦國際學術會議。②制訂並實施“人類困境”研究計劃,組織其成員進行系統研究並撰寫研究報告。③出版研究報告和有關學術著作。羅馬俱樂部的活動經費,主要來自基金會的贊助和研究課題的撥款。

  學術成果和影響 羅馬俱樂部於1972年發表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做瞭世界性災難即將來臨的預測,設計瞭“零增長”的對策性方案,在全世界挑起瞭一場持續至今的大辯論。此後,較著名的研究報告有:《人類處在轉折點》(1974)、《重建國際秩序》(1976)、《超越浪費的時代》(1978)、《人類的目標》(1978)、《學無止境》(1979)、《微電子學和社會》(1982)等。羅馬俱樂部把全球看成是一個整體,提出瞭各種全球性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統觀點;它極力倡導從全球入手解決人類重大問題的思想方法;它應用世界動態模型從事復雜的定量研究。這些新觀點、新思想和新方法,表明瞭人類已經開始站在新的、全球的角度來認識人、社會和自然的相互關系。它所提出的全球性問題和它所開辟的全球問題研究領域,標志著人類已經開始綜合地運用各種科學知識,來解決那些最復雜並屬於最高層次的問題。在羅馬俱樂部的影響下,美、英、日等13個發達國傢也先後建立瞭本國的“羅馬俱樂部”,開展瞭類似的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