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澄

  日本平安時代前期僧人,日本佛教天臺宗鼻祖,佛教唯心主義哲學傢。生於近江國(今滋賀縣),俗姓三津首,幼名廣野。12歲出傢,遊學奈良,學習鑒真和尚從中國帶去的天臺宗經典等,接受一乘思想,相信人人可以成佛,景仰中國天臺宗的創始人人智麜,著手創立新的佛教宗派。804年來中國,拜道邃等名僧為師,不僅進一步領會瞭天臺宗的教義,而且學習密宗、禪宗、大乘戒。歸國後在比睿山開創瞭融會四宗的日本天臺宗,又名天臺法華宗、新天臺宗等,對佛教後來在日本的傳播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日本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822年6月4日去世,終年56歲。謚傳教大師。

  最澄針對南都(奈良)的城市佛教,提倡山林佛教。他的世界觀基本上是天臺宗、密宗、禪宗、大乘戒合而為一的教義。在認識論上,他堅持“一念三千”,即認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傍生、聲聞、緣覺、菩薩、佛等“十法界”都互具“十法界”,十十成百;每一“法界”又都具“十如是”,十百成千;“眾生”、“國土”、“五陰”這三種“世間”各具一千,就成三千。一念心起,就具三千。一念、一心就是真如,真如就是佛性或宇宙本體。

  最澄曾經同法相宗的僧人德一發生所謂“一三權實”爭論。主要分歧在於天臺宗等派別的一乘思想和法相宗的三乘思想哪一方是“權”(權宜、方便之計),哪一方是真實的。一乘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佛教雖然有大乘、小乘的區別,但小乘隻是把人引向大乘的一個階段,一切人,包括信仰小乘的人,都可以成佛。持三乘思想的德一卻竭力論證修行的途徑確實有“聲聞乘”(小乘)、“緣覺乘”(小乘)、“菩薩乘”(大乘)這三個差別;宣稱隻有修大乘的人能成佛,而修小乘的人不能成佛。最澄為瞭反駁德一的觀點,寫瞭《照權實鏡》、《決權實論》等書。最澄的教理包含強烈的守護國傢思想。日本的國傢自覺,開始於最澄。他還努力爭取在比睿山開設天臺宗的大乘戒壇,以打破南都舊佛教宗派對戒壇的壟斷。最澄對日本書道、花道、文學藝術等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並且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瞭貢獻。

  最澄的主要著作還有:《山傢學生式》、《顯戒論》、《守護國界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