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群體中有關某人或社會事件的消息在沒有確切的事實根據、來源不明、傳播管道不確定的情況下,不斷地在人群中傳播的現象。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傢G.W.奧爾波特在研究流言的過程中,用公式表示流言的傳播強度:Ri·α。式中R代表流言強度,i代表主題的重要性,α代表證據的可可確定性。

  分類 根據動機的不同可分為:①不滿性流言。對某種事態、政策,或他人由於強烈的不滿所產生的流言。②不安性流言。缺乏特殊對象的不安感,或者預想到某種危險或危機將要發生而產生的不安感。③恐怖性流言。在直接或間接地接近於某一特殊經驗性事實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恐懼感。④願望性流言。因處於某種緊迫情境下而產生一種非現實的、倒錯的願望。⑤好奇性流言。基於一種好奇所產生的流言。例如,對政治變動的猜測而產生的流言。

  影響流言傳播的因素 從個體的角度看,主要有:①對流言的內容感興趣的程度;②認識的可確定程度;③個體的需要;④性格特征。

  從群體或社會的角度看,主要有:①流言群體的存在,即社會上存在著對某一流言主題共同關心的人們,但這類群體是“潛在的”、非正式的;②社會動亂或某一個群體內部關系緊張;③某一社會或群體中缺乏足夠的信息,群體內正式溝通渠道受阻,透明度及公開性較差。

  特征 流言在傳播過程中主要有以下3個特征:①簡略化傾向。即在接受—傳播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簡短、概括,細節部分脫落,隻留下中心主題。②強調化傾向。隻重視與主題不同的、但極為顯著的特征。③同化傾向。接受者根據自己的信念與態度對流言內容與細節再加工的過程。④“邏輯化”傾向。傳播者對流言的某些空白與不合理部分加以邏輯的完善、補充,以提高流言的可信性。謠言是流言的一種,是故意捏造或歪曲事實,起著消極乃至破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