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拱

  中國近代學者。字撫五,安徽懷寧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倫敦理工大學博士。歸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任化學教授,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專門委員,1928~1945年歷任武漢大學理學院院長、教務長、副校長、校長,1945年改任中中山大學校長,1949年卒於上海。著有《科學方法論》、《科學概論》。

  “五四”運動時期王星拱與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有交往,他從自然科學的立場反對迷信,起過進步作用。在哲學上,王星拱是馬赫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宣傳者之一,反對辯證唯物主義的客觀真理論,否認科學的客觀性。他說,科學“是用我們的智慧,把可以引起我們興趣的材料,由我們的志願使用這些材料構造起來的”,因此,他得出瞭“科學的真實”“並不是完全客觀的”結論。

  王星拱把哲學與科學、形式與實質、一般與個別割裂開來,認為“哲學研究形式,科學研究實質。形式是普遍的,不隨時間空間而不同。實質是個別的,其中總有些性質是隨時間空間而變遷的”。他否定物質的客觀實在性,認為,“物質能力,也都是從我們所觀察的性質(即感觸)用邏輯的方法構造起來的,並不是客觀的實在”。他引用B.A.W.羅素的話說:“心也不是實在的,物也不是實在的,隻有感觸是實在的”。他還說:“迷惑、誤憶、妄想也是現在或過去的感觸,它們都是實在的。”最終以主觀唯心論為歸宿。

  王星拱還主張“維持現有的生活,進行一步一步的改良”,反對唯物史觀和社會革命論。在抗戰時期,他主張抗日,同情學生愛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