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思想傢,陽明學派的主要成員之一。字汝中,號龍溪,浙江山陰(今紹興)人。王畿年輕時豪邁不羈,聞王守仁講學,不顧當時輿論非難,拜王為師。嘉靖五年(1526)會試考中後,不求仕進,未參加廷試,回鄉與錢德洪共同協助王守仁指導後學。嘉靖八年赴京殿試,途中聞王守仁卒,便南歸奔喪。嘉靖十一年中進士,官至南京武選郎中,因其學術思想為當時首輔夏言所惡而被黜。此後往來各地講學40餘年。所著有《王龍溪全集》。

  王畿認為良知原是當下現成成,不假功夫修證。致良知則是未悟者的事,他提倡四無說,認為王守仁所提“四句教”不是定本,主張心意知物,隻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故主張在心體上立根,自稱這是先天之學,而誠意功夫在動意後用功,那是後天之學。他強調知識與良知的區別,認為如果變知識為良知,知識是良知的作用;如果認知識為良知,則知識有害於良知。黃宗羲批評他說:其謂“一著功夫,則未免有礙虛無之體”,是近於禪;“茫無把柄,以心意相依為權法”是近於老,使王守仁之學漸失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