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傢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1853年寫的碩士論文,也是他的主要美學著作。作者聲稱,這“是應用L.費爾巴哈的思想來解決美學的基本問題的嘗試”。在這本書中,他批判瞭G.W.F.黑格爾及其學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把美作為理念的感性顯現的學說,提出瞭“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他說:“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裏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這個定義強調瞭美存在於現實生活和生生物的生命中。他還試圖說明,不同經濟地位所決定的不同等級的生活,是人們之所以產生不同的美感和審美理想的原因,普通農民和“上流社會”的人,由於生活方式不同,便在美的觀念和標準上形成差別和對立。他強調現實美高於藝術美,指出“藝術的主要作用是再現生活中引人興趣的一切事物;說明生活、對生活現象下判斷”。他反對唯心主義關於“崇高是觀念壓倒形式”等定義,認為“一件東西,凡是比人拿來和它相比的任何東西都大得多,或是比任何現象都強有力得多,那在人看來就是崇高的”。他不同意悲劇與命運或必然性的觀念有本質的聯系。20世紀40年代周揚將此書譯成中文,書名為《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版後對中國美學界和文藝界產生過廣泛和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