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事創造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和人自身的生育。亦稱社會生產。狹義的生產僅指創造物質財富的活動和過程。

  生產區分為:①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等必需的物質資料生產;②使人類自身世代延續的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③滿足人們必需的文化生活的精神生產(見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卷第1章中,將這三種生產分別稱為“自己生命的生產”,“他人生命的生產”,“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動物不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它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改變自然界;也沒有精神生產。人類則必須通過勞動改變自然界,創造自己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隻有人類才進行物質和精神生產。種的蕃衍作為自然行為是人和動物共有的,但人類的蕃衍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的組織形式。

  物質資料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生產三者互相聯系,相互制約。物質資料生產是進行其他兩種生產的基礎,對精神生產和人自身生產起著決定作用。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精神生產的性質和內容,制約著人自身生產的社會組織形式的結構和性質。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在這一意義上人自身的生產又是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基礎,沒有人自身的生產其他兩種生產就無法維持下去。精神生產對物質資料生產和人自身生產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影響著其他兩種生產的發展。這三種生產有著內在的聯系,必須相互協調才能順利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