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儒傢的道德修養術語。由子思首次提出,意謂在無人監督的閒居獨處時,對自己的行為尤須謹慎,自覺遵循儒傢的倫理道德準則。《禮記·中庸》中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獨也。”鄭玄說:“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大學》中也說:“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朱熹從理學的觀點對此進行發揮,認為在對待惟已所知而不為人所知的細微之事上,要謹慎不茍,這樣才能“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須臾之頃也”,“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滋長於隱微之中”。將“慎獨”作為“存天理、遏人欲”的重要方法。朱熹後學真德秀更直截瞭當地說:“蓋戒懼慎獨者,敬也”(《西山答問》)。《中庸》裡的“慎獨”成瞭宋儒主敬說的理論基礎。明末劉宗周之學“以慎獨為宗”,以為“獨此物之本,而慎獨者物格之始事也”(同前)。他著重從本體論的意義上談慎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