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產生的激進派。亦稱黑格爾左派。活動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員有:D.F.施特勞斯(1808~1874)、B.鮑威爾、E.鮑威爾、A.盧格、K.F.科本(1808~1863)、A.魯滕堡(1808~1869)、E.梅因 (1812~1870)、M.赫斯、M.施蒂納等,L.費爾巴哈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參加過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

  1835年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促進瞭青年黑格爾運動的興起。青年黑格格爾派反對黑格爾體系的保守傾向,力圖從它的辯證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無神論的結論。在30年代,他們主要從事對宗教,特別是對福音書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勞斯認為,福音故事是象神話那樣不自覺地發生的,其中客觀的精神實體起瞭決定性的作用;鮑威爾則認為它出自福音書作者的有意虛構,起決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識,因而隻有自我意識才能把人類從宗教異化下解放出來。

  進入40年代後,曾經起過進步作用的青年黑格爾運動發生分化和解體。青年黑格爾派中最激進的分子如盧格開始公開批判普魯士國傢制度,赫斯開始宣傳空想共產主義。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宗教和黑格爾哲學。與此同時,以鮑威爾兄弟和梅因為首的一群人組成瞭“柏林自由人”小組,玩弄空洞的批判詞句,蔑視群眾,指責英法等國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施蒂納則用至上的“唯一者”來鼓吹無政府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過青年黑格爾運動,但一開始就有別於其他青年黑格爾分子。他們迅速從宗教批判轉向政治批判,進而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