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傢亞裡斯多德用以說明世界生成變化的哲學範疇。《形而上學》第9卷專門討論瞭潛能與現實的含義及二者的關係。

  潛能的本義是能力或力量,亞裡斯多德認為,這個詞有3種含義:①能力或能,包括“能作用於他物”,“能被他物作用”,“不能受他物作用”;②“可能”的意思,例如坐者可能站起來,站者可能坐下去;③指同現實相對應的“潛能”,是“能力”與“可能”兩個含義的綜合,例如半條線與整條線、木頭與雕像。半條線與木頭有能力也有可能分別別成為整條線與雕像,但它們還不是實際存在的整條線與雕像,這就叫做潛能。亞裡士多德把形式和質料的學說同潛能與現實的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質料隻是潛能的存在,形式才是現實的存在。

  現實原義是活動、工作,都有“正在做”意思。亞裡士多德的“現實”范疇,意指潛能獲得瞭形式,達到瞭目的,成為實際存在的東西。現實與“運動”這一哲學范疇不同,運動是指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例如“正在走”、“正在建築”等。為瞭區別運動、活動和現實,亞裡士多德又用“隱德萊希”來表達“現實”的范疇。

  隱德萊希原義為在目的中。亞裡士多德用它表示達到瞭目的的、完成瞭的實在、潛能的“實現”。亞裡士多德受瞭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目的論的思想影響,他認為現實在定義上(邏輯上)、時間上、本體上都先於潛能,正象形式先於質料一樣。

  亞裡士多德認為,潛能與現實是“存在”的樣式。事物生成變化的過程是從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過程。這一關於潛能與現實的論述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