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社會關係。它是生產方式的社會形式。亦稱社會生產關係、經濟關係。

  生產關係概念是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標誌歷史唯物主義形式的基本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1844年合寫的《神聖傢族》一書,已經接近生產關係的思想。他們在1845年至1846年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生產關係概念,同時又在很多地方用“交往形式”這個術語表述生產關係的內容。在馬克思1847年寫的《哲學的貧困》一書中,生產產關系概念基本確定下來。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把生產關系歸結為三個方面:“(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系;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的活動’;(三)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斯大林選集》下卷,第594頁)。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機的整體。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後二者又反過來影響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生產關系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性質和具體表現形式。人類歷史土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經歷原始共產主義的、奴隸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五種生產關系。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關系是一種以十分低下的生產力為基礎的狹小范圍內的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成員集體勞動,平均分配產品,沒有階級劃分和人剝削人的現象。奴隸制、封建制和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都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是剝削和被剝削關系,具有階級對抗的性質。在以這三種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裡,都存在著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的個體小生產的生產關系,作為占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補充形式。共產主義生產關系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低級階段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消滅瞭剝削,勞動者之間是平等的互相合作關系,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生產關系,具有巨大的優越性,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瞭廣闊前景。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它將逐漸成長為“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概念在歷史唯物主義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所決定、不依人們的意識為轉移的物質的社會關系,它決定著思想的社會關系,即通過人們的意識而形成的社會關系。“隻有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做自然歷史過程”(《列寧選集》第1卷,第8頁)。

  中國理論界對生產關系包括的內容存在不同看法。有人主張生產關系包括所有制形式、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分配形式三個方面;有人主張生產關系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四個環節;有人認為上述兩種概括的角度不同,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見《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見《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