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思想傢。據西藏資料記載,他是南印度梭羅修多羅國德鎧王的兒子,原名寂鎧,出傢後改為寂天。他曾在東印度第五代師子王處服務12年,勤奮好學,博通內外各派學說。後到那爛陀寺出傢,拜勝天為師。“內勤修學,外出放逸”。初不受大傢歡迎,被稱為“三行者”(隻會吃、睡、大小便)。後來當眾誦出《入菩提行》一千頌,才引起人們的重視。不久,又離開那爛陀寺,回到南印度。他是晚期大乘龍樹一派空宗的思想傢,分別真俗二諦,反對彌勒、無著一派的有宗,對瑜伽行派的理論加以駁斥,同時時也反對佛教的與非佛教的其他幾個派別的論點。在《入菩提行》中,宣講六度(六波羅蜜多),註重修持。他對佛學的貢獻表現在學風的轉變上。其特點,一是“守約”,即由博而約;二是“見行相應”,即不偏於“見”(理論和觀點),也不偏於“行”(實踐)。這對大乘學說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他的學說在11世紀由阿底峽傳入西藏後,被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加宣揚,對藏傳佛教頗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