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

  中國西漢初政論傢、思想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漢文帝初,賈誼年僅20歲時以“頗通諸子百傢之書”被推薦為博士,參與朝議。在政治上,他銳意改革,深受文帝重視。不久,超遷為“太中大夫”。但他的許多建議,觸犯朝廷守舊勢力,旋被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為梁懷王太傅。懷王墮馬死後,賈誼抑鬱而死。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他的著作有《賈誼》58篇,《賦》7篇,原有集,現已散佚。明代有《賈長沙集》。今傳有《新書》10卷,即《賈誼》58篇。其中《道德說》、《鳥賦》等是他的重要哲學著作。

  在《道德說》中,賈誼提出“道德造物”的命題,認為天下萬物都是由“道”與“德”造成的,說“德之所以生陰陽、天地、人與萬物也”。“德”與“道”的關系是,德以道為本。從“道”到“德”是“離無而之有”。歸根結柢,“道”是天下萬物的根源。但道的性質是精神還是物質,在他那裡不夠明確。在《鳥賦》中,他繼承和發揮瞭先秦荀子等人的樸素唯物論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天地陰陽二氣生成的。他說:“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同時,又明確肯定萬物的運動變化。他說:“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形氣轉續兮,變化而嬗”。並認為,在萬物變化中,到處都充滿著矛盾及其相互轉化。這種轉化,“不可預慮”,“不可預謀”,完全是一種無意識無目的的自然過程。對於社會歷史,賈誼提出“變化因時”的觀點,認為應當根據人類社會的發展,制定出相應的政策和法令。這是他在政治上變法易故的理論根據。

  賈誼早年的思想富於黃老色彩。後來,隨著漢初社會生產的初步恢復和社會上新矛盾的出現,黃老清靜無為的思想已不能適應。這時賈誼積極主張變革,批判無為思想,闡述瞭自然和社會中的運動變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