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

  中國國民黨政治活動傢、軍事傢。原名瑞元,又名周泰,學名志清,1918年到廣東時用名中正。1887年10月31日生於浙江奉化一個鹽商傢庭。1907年考入通國陸軍速成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前身)。1908年去日本入振武學校(陸軍預備備學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回國,在滬軍都督陳其美部任團長。1922年6月,廣州革命政府屬下的陳炯明率部炮轟總統府,孫中山乘“永豐”艦離廣州,由蔣介石護送安全脫險,他遂取得孫中山信任。1923年8月被派往蘇聯考察政治、軍事和黨務。1924年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他被選為軍事委員並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他率師東征陳炯明取得勝利後,又平定瞭滇桂軍劉振寰和楊希閔的叛亂。1926年在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在這一時期,他先後制造瞭“中山艦事件”和“黨務整理案”,打擊、排斥中國共產黨人,並擔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軍人部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等職,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進占長江下遊後,他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鎮壓工農運動,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後,他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央政治會議主席等職。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對內實行獨裁政治,“圍剿”工農紅軍,妄圖消滅共產黨;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日本的軍事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簽訂賣國條約,喪失東北三省、熱河和華北大片國土。1936年西安事變後,他被迫結束十年內戰,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期間,他領導的軍隊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瞭抵抗。但由於他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立場,致使中國大片領土淪陷。1938年蔣介石出任國民黨總裁。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堅持獨裁、反共、內戰方針,向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發動瞭全面進攻。1946年任國民政府主席,1948年任總統。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宣告瞭蔣介石在大陸統治的結束。他於同年12月逃往臺灣,1975年4月5日在臺北病故。

  蔣介石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專制主義和個人獨裁主義。其具體表現為:①反對共產主義。他認為共產主義的政治理論“重視經濟,近於民生主義”,但“卻不重視民族和民權主義,而且共產黨人倡導民生,亦隻重視一個階級的利益,而不兼顧全民的利益”(《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他攻擊共產主義,“不僅不切合中國的國計民生,違反瞭中國固有文化精神,而且根本忘記瞭他是一個中國人,失去瞭要為中國而學,亦要為中國而用的立場”(《中國之命運》)。②反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認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高唱自由,雖然註重民權,並以全民利益相號召。“但實際上資本的氣味太重,不能給民生問題以完滿的解決”,“不能算是真正的民權主義”(《三民主義之體系及其實行程序》)。③提倡封建專制主義。蔣介石標榜自己是孫中山的忠實繼承人,信奉三民主義。但他舍棄瞭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中的唯物主義觀點及其積極內容,片面誇大其唯心主義和消極因素,把革命的三民主義和保守的儒傢學說等同起來,宣揚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孫中山的道統思想,將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歸納為“唯生論”和“力行哲學”,標榜“誠”。他說:“誠是革命的原動力。”他將孫中山的知難行易學說等同於靜止的修養之道,說:“知的本源在於人類的本性,不必外求。”宣揚力行哲學,說:“這一個誠字,就是力行的神髓。”他宣揚禮義廉恥四維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他宣揚忠孝,要人民為他的獨裁政治盡忠盡孝。他宣揚和平,要老百姓對他的獨裁統治俯首貼耳。他還宣揚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要人們為他的獨裁統治“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他還提出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主張,認為要建設健全的國傢就要“以黨治國”,即以國民黨指導、監督國民政府,“不許有第二個思想來擾亂中國”,“不能允許有第二個黨來攻擊國民黨”,國民黨黨員對黨的總裁要忠誠擁戴,絕對服從。他反對和仇視任何民主政治。為瞭推行封建專制主義,他在軍政系統建立各種特務組織,如中統、軍統等,用恐怖手段殘酷地鎮壓異己;同時又在全國開展封建專制主義的文化教育,如進行“軍人精神教育”、“黨化教育”、“尊孔讀經”和“新生活運動”等,提倡盲從和愚民哲學。在對外關系方面,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6年,對日本帝國主義采取忍讓和妥協態度,強調攘外必先安內,說:“日本不過是皮膚之患,共產黨乃心腹之患。”抗日戰爭勝利後,完全投靠美帝國主義,為瞭取得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來打內戰,不惜出賣主權,如簽訂瞭被國人稱為賣國的“新二十一條”的《中美商約》等。

  蔣介石是中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治代表,他統治中國大陸達22年之久,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專制主義,瘋狂鎮壓中國革命,給中國人民帶來瞭深重災難。在被趕出中國大陸後,又在美帝國主義的保護下,占據臺灣,造成中國長期分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