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時習

  朝鮮李朝唯物主義哲學傢、文學傢。字悅卿,號梅月堂、東峰、雪陵。朝鮮漢城(今首爾)人,祖籍江原道江陵。出身沒落貴族傢庭。自幼聰明伶俐,在李季甸、金泮、尹祥等人的門下三角山書堂學習儒教經典和諸子百傢學說,博覽朝鮮和中國的古典典詩文,立志出仕“經國濟世”。1455年目睹暴君世祖王殺害侄子端宗王篡奪王位的事件後,對“仕途”大為失望,撕毀儒冠、焚燒儒傢經書,走上瞭流浪生活的道路,先後隱居金鰲山、水落山、雪嶽山等地。後被追謚為吏曹判書。他的著作主要有《金鰲新話》、《十玄談要解》、《梅月堂集》等,其中《金鰲新話》是朝鮮最早的短篇小說集。這些著作大部散佚或被本人燒毀,現僅有《梅月堂集》24卷、《金鰲新話》等。反映其哲學思想的有《太極說》、《生財說》、《神鬼說》、《天形》等。

  金時習提出“天地之間一氣橐龠耳”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把“氣”看成是構成世界統一的物質實體,而將“理”視為“氣”本身的規律性。他提出作為物質實體的“氣”,具有“圓轉健行不息”的運動性質,運動變化的原因無不在於事物內部“二氣”,即陰陽兩體的相互作用的辯證觀點。金時習基於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盛行的唯心主義、神秘主義的“風水說”、宗教迷信和佛教的“天堂地獄說”等進行瞭有力的批判。他的唯物主義觀點對朝鮮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金時習提出認識來源於客觀外界事物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心”生於“物”之中,“耳目口鼻之好惡”和“喜怒哀樂”,都是“氣之葬於一身者也”。金時習認為理性認識必須依賴於感性認識,提出瞭“學之精研”和“格物窮理”的方法論,認為必須接觸外界事物才能探究其道理和根本。如登山才能知其高矮,臨水才能察其清濁,坐石才能明其堅固,見松才能思其節操,望月才能見其明亮。

  金時習從“重民”思想出發,揭露豪強殘暴,對封建專制制度進行瞭有力的抨擊。他同情農民疾苦,勸告統治者要重視人民,施行“仁政”,認為人民可以起來推翻“以暴劫民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