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傢。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西元前496~前454年。在吳越爭霸中,他輔佐越王勾踐,發憤圖強,度過危難,終於在西元前473年滅吳。功成之後,他棄官退隱,離越去齊,稱鴟夷子皮。齊國想任他為相,他又移居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經營商業,改名陶朱公,成為巨富,後散財濟貧,隱逸而終。

  範蠡說:“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認為天時、地利、人事都有一定客觀規律。他提出“必有以知天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認為人事必須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他依據“時將有反,事將有間”,“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提出瞭“贏縮轉化”是“天節固然”的矛盾轉化思想,主張抓住轉化的時機和條件,積極采取行動,去奪取勝利。范蠡的樸素唯物主義與樸素辯證法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事跡與言論見《國語·越語下》、《史記·越勾踐世傢》、《史記·貨殖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