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一篇論述詩歌風格、意境的著作。簡稱《詩品》。作者司空圖(837~908),字表聖,河中(今山西永濟)人。

  《二十四詩品》把詩分為雄渾、沖淡、纖穠、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疎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二十四品,每品各用4字一句共12句韻語,加以形象的敘述、比擬和描繪。

  《詩品》是司空圖為瞭抒發、陳述他對詩境的的審美體驗而寫成的,並不是一篇有嚴格系統性的理論著作。它主要不是從理論上分析詩的風格問題,而是在生動細膩和富於哲理性的形象描述中,提出和確立理想中的各種不同的詩境及其審美特征。它反映瞭中國封建社會從極盛走向衰落的晚唐時期審美意識的重大變化,表現出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占據瞭重要地位的一種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這種趣味和理想,同中唐以來封建士大夫普遍存在的進取與退隱的矛盾心理和苦悶情緒密切相關,即一方面對盛唐以來儒傢積極人世、建功立業的理想滿懷眷戀,不想拋棄;另一方面又目睹儒傢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的破滅,隻好到道傢和佛學禪宗的思想中去尋找精神的解脫和安慰。《詩品》雖然描寫瞭標題各不相同的許多美的詩境,中心卻是在追求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其主要特色為“沖淡”、“自然”的美。這種美經常染上一層佛學禪宗的空寂、冷清、蒼涼的色彩,顯然帶有超世退避的性質。司空圖在描述時,把個體的心境、意緒、情趣在審美與藝術中的作用以及藝術的審美價值,提到瞭前所未見的重要地位,深刻觸及瞭審美與藝術的特征。

  《詩品》集中地表現瞭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審美意識的新特點,表達瞭一種同當時許多文人士大夫的要求相適應的審美趣味,所以它在宋代受到瞭蘇軾的高度評價,並且對後世的影響延綿不絕。

  《二十四詩品》自明代以來通行的版本是《津逮秘書》本,此外尚有《唐代叢書》本、《談藝珠叢》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