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宋時期朱熹與陸九淵進行學術辯論的一次會議。淳熙二年(1175),呂祖謙提議並出面約請朱、陸二人,在信州(今江西上饒市)鵝湖寺舉行一次會晤,討論為學異同,意在調和兩人的矛盾。參加這一辯論的還有陸九淵兄長陸九齡等人。朱熹是理學的主要代表,在認識、修養方法上,主張“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即從博覽群書和對外物的觀察來啟發對“理”的認識,強調的重點是“道問學”;陸九淵根據“心即理”的原則,不贊成朱熹由博返約的方法,認為應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強調調的重點是“尊德性”。因為朱、陸二人各執己見,相互攻訐,所以,辯論一開始,陸九齡就賦詩:“留情傳註翻榛塞,著意精微轉陸沉”;陸九淵接著和詩:“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所謂“陸沉”、“支離”,都是陸氏兄弟對理學方法煩瑣破碎的譏諷。會議最終不歡而散。事隔數年,朱熹才回敬瞭一詩。這次爭論在理論上反映瞭心學唯心主義同理學唯心主義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