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律,亦稱對立面的統一和鬥爭的規律或矛盾規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的矛盾性,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推動事物的發展。

  在哲學思想發展的初期就已具有關於對立面的鬥爭和轉化的思想。古希臘哲學傢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都是經過鬥爭產生的。中國古代儒傢經典《易經》用陰和陽兩種對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釋事物的發展變化。近代德國哲學傢G.W.F.黑格爾以唯心主義的方式系統地表述瞭關於對立立統一的思想,認為矛盾是推動整個世界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批判地改造和吸取瞭哲學史上特別是黑格爾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瞭對立統一規律,並給予瞭科學的論述。

  基本內容 

  對立面的同一和鬥爭 對立面之間的同一和鬥爭是矛盾雙方所固有的兩種相反的屬性。對立面的同一即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肯定的屬性,它使事物保持自身同一。事物保持暫時的自身同一,使對立雙方能夠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這是事物獲得發展的必要前提。由於對立面之間相互同一的作用,雙方能夠互相吸取和利用有利於自己的因素而得到發展,從而為揚棄對立即解決矛盾準備條件。對立面的鬥爭即矛盾的鬥爭性,是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屬性,它使事物不斷地變化以至最終破壞自身同一。由於對立面之間相互鬥爭的作用,雙方的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不斷地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舊的矛盾統一體所不能容許的限度時,就造成舊矛盾統一體的瓦解、新矛盾統一體的產生。對立面之間的相互鬥爭是促成新事物否定舊事物的決定力量。

  同一和鬥爭的相互聯結 同一和鬥爭是矛盾運動過程中兩種不可分割的基本關系。對立面的相互鬥爭並不是在雙方之間劃出一條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在對立面的相互鬥爭中,就有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鬥爭的結果,可以使雙方相互轉化、相互過渡。同樣,同一也總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沒有離開鬥爭的同一。在對立面的相互同一中,就有相互對立、相互排斥;作為鬥爭的結果而發生的對立面的相互轉化,最鮮明地表現著對立面之間的內在同一。

  同一和鬥爭作為矛盾雙方兩種性質相反的作用,它們的相互聯結就是相互制約。鬥爭制約同一,使同一隻能存在於一定的條件下和一定的限度內。對立面的相互鬥爭創造著雙方相互依存的形式,又在它自己所創造的形式內為破壞這種形式而創造條件。因為同一受鬥爭制約,所以不會是永恒的僵死的同一,而在同一之中包含有事物的發展。同一又制約著鬥爭,具體的同一性規定著鬥爭的具體性質、具體形式和界限等。對立面的相互同一使矛盾統一體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也就使雙方的鬥爭具有確定的內容和形式,並使鬥爭的成果得以鞏固。

  鬥爭的絕對性和同一的相對性 列寧指出:“對立面的統一(一致、同一、均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易逝的、相對的。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列寧選集》第2卷,第712頁)。對立面鬥爭的絕對性和同一的相對性原理,高度概括地反映瞭鬥爭和同一在矛盾運動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隻有依據這一原理,才能對事物的矛盾運動過程作出完整的規律性的說明。

  對立面鬥爭的絕對性是指它的普遍性、無條件性。對立面的鬥爭性是矛盾運動中活躍的、能動的方面,它能夠打破各種條件的限制,並能創造矛盾發展所必需的新條件。有矛盾就有鬥爭,矛盾鬥爭的存在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對立面相互排斥的趨勢在任何條件下都要貫徹下去。鬥爭不僅貫穿於每一個具體矛盾運動的始終,而且存在於新舊矛盾交替的過程中,是促使舊矛盾讓位於新矛盾的根本力量。

  對立面同一的相對性是指它的條件性。對立面的同一性是矛盾運動中相對穩定的、保守的方面。隻有當某種特定的條件具備時,對立雙方才能建立和保持同一性,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某種特定的條件消失,對立雙方就失去其同一性,不能共居於一個統一體中。每一個具體矛盾運動過程中的同一性都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其存在的狀態。矛盾運動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即事物的量變狀態,是對立雙方保持相互同一的狀態;矛盾運動處於顯著變動的狀態即事物的質變狀態,是對立雙方的同一處於瓦解中的狀態。對立面的同一由建立、鞏固到分解是一個過程,這是一個條件變化的過程。任何具體的條件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對立面的鬥爭必然地要打破舊的條件和創造新的條件,也就必然地要破壞舊的同一和建立新的同一。

  相對和絕對是表現矛盾過程的兩個不同的方面,但是,相對和絕對的差別也是相對的。在相對的同一性中包含著絕對的鬥爭性,絕對的鬥爭性寓於相對的同一性之中。絕對的鬥爭性是通過各種特殊的具體的鬥爭形式表現出來的,而矛盾鬥爭的具體形式則受矛盾的具體的同一性制約。因為鬥爭是不間斷的、絕對的,它不斷地破壞舊的同一和建立新的同一,使同一成為間斷的、相對的。反之,隻有同一的間斷性、相對性才能體現鬥爭的不間斷性、絕對性。絕對的鬥爭性體現著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絕對的變動性,相對的同一性體現著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相對穩定性。任何事物的發展過程都是絕對變動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統一。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鬥爭的絕對性和同一的相對性原理,揭示瞭事物發展的辯證過程。毛澤東說:“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瞭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7頁)。

  在唯物辯證法中的地位 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具體表現在:①它揭示瞭事物“自己運動”的泉源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這就從根本上摒棄瞭那種求諸於神秘的“第一次推動”去說明運動發展的唯心主義觀點,把辯證法的發展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為科學地說明事物發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等特征,全面地揭示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提供瞭可能。

  ② 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系和發展的科學,而對立統一規律揭示瞭事物聯系和發展的根本內容。在事物的普遍聯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統聯系,而所謂系統是由多方面的對立統一構成的矛盾體系。事物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它體現著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即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之間的歷史聯系。離開對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運動的考察,便無從把握事物聯系和發展的實質。

  ③ 對立統一規律提供瞭理解唯物辯證法其他規律及范疇的鑰匙。對立統一是唯物辯證法全部規律和范疇的實質。質量互變規律所揭示的量和質、量變和質變的關系實質上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量變和質變這兩種狀態的運動及其相互交替都是由事物內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運動引起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所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繼承和發展的關系實質上也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否定之否定不過是事物由其內在矛盾所規定的“自己運動”的必然形式。唯物辯證法的所有范疇都體現著對立統一的關系。

  ④ 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對立統一規律揭示瞭這一科學方法論的最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毛澤東說:“這個辯證法的宇宙觀,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於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並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79頁)。離開對立統一的觀點,就無從理解辯證認識和辯證方法的實質。

  

參考書目

 毛澤東:《矛盾論》,見《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