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哲學戰線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鬥爭。

  胡適是實用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傳播者。他的實用主義思想及其研究方法,對學術界頗有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哲學界就註意到對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批判。1951年,陳元暉在《新建設》雜誌上發表瞭《實用主義批判》一文。1954年三聯書店出版瞭陳元暉的專著《實用主義批判》。1954年10月在全國文化界廣泛地開展關於《紅樓夢》研究中的某些觀點的討論後,從同年12月開始,首都都文化學術界針對胡適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進行瞭系統深入的批判。12月29日,首都文化學術界召開瞭“胡適哲學思想批判”的第一次討論會。郭沫若在會上講瞭話,指出批判胡適的思想是思想理論戰線的重要戰鬥任務。會議主要根據艾思奇的論文《批判胡適的實用主義》進行討論,集中批判瞭胡適的哲學思想。上海等市也相繼召開瞭“胡適哲學思想批判”的討論會。對胡適實用主義哲學的批判,首先集中揭露他宣揚的“實驗主義”即實用主義哲學的主觀唯心主義實質。其次,深入地揭露他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真理觀和方法論,批判他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對他的哲學史研究也進行瞭批判。

  在全國開展對胡適哲學思想的批判中,出版瞭許多專著,其中有:李達的《實用主義──帝國主義的禦用哲學》、馬特的《實用主義──最腐朽、最反動的主觀唯心主義》、陳元暉的《實用主義教育學批判》、朱智賢的《批判實用主義者杜威在心理學方面的反動觀點》、陳鶴琴的《批判杜威反動教育學的哲學基礎》等。另外還發表瞭許多批判文章,如:胡繩的《論胡適派腐朽的資產階級人生觀》、金嶽霖的《批判實用主義者的世界觀》、范文瀾的《看看胡適的“歷史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等。

  由於胡適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曾經滲透到文學、歷史學、教育學、語言學,以至自然科學等許多研究領域,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對抗。因此,這場思想批判對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清除資產階級實用主義在中國學術文化界的影響,起瞭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