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物體的性質分別為基本的、第一性的質和派生的、第二性的質的物性理論。流行於17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它發端於古代希臘的原子唯物論,集中體現於R.波義耳和J.洛克關於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學說。

  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以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盧克萊修為代表的原子唯物論者認為,作為萬物本原的原子隻具有形狀、大小的特性《伊壁鳩魯另加上“重量”的性質),物體的其他特性則是原子組合為物時,由於有數量量和排列次序的差異而派生出來的,至於顏色、滋味等則是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原子在人的感官上的表現。這種物性理論是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學說的早期形式。

  到17世紀,以G.伽利略、波義耳、I.牛頓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學和以R.笛卡爾、P.伽森狄、T.霍佈斯為代表的機械唯物主義哲學,繼承和發展瞭古代的原子論。他們按照近代機械力學的觀點,把物體的廣延看成物質的本質,用物質微粒的機械性能和空間組合形式去說明自然物的一切特性。波義耳在《從微粒哲學看性質和形式的來源》一書中用這種機械論的自然觀去說明物體的各種物理、化學特性,並首次提出瞭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的概念。他認為一切物體都是分子的組合,而分子則是廣延的、可分的、不可入的實體。他把廣延、不可入性、運動、靜止、組織等稱為“第一性的偶性”,它們是物體本身具有的原始性質;顏色、聲音等屬於“第二性的偶性”,是物質分子由於形狀、體積、運動以及空間組合形式不同而作用在感官上的不同表現。

  洛克接受瞭波義耳的“微粒哲學”和兩種性質的概念,把它發展為一種相當完整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他把物體的結實(即不可入性)、廣延(形狀、體積)、可動以及物質微粒組合為物時的數量和組織結構稱為物體的第一性的質,把由此而派生的使他物發生變化的能力以及在我們感官上產生顏色、聲音、氣味、滋味和冷熱、硬軟等感覺的能力稱為物體的第二性的質。第一性的質是物體在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所固有的,第二性的質則決定於不同形狀和體積的物質微粒組合為物時的空間組合形式和數量關系。因此,第一性的質是物體的基本性質,是決定物體其他特性的“實在本質”,而第二性的質則是被它所決定並依附於它的次級特性。從認識論看,物體的兩種性質都是作用於我們的感官,從而產生相應的感覺和觀念的能力,但第一性的質與其所產生的感覺完全相似,第二性的質則與其所產生的感覺完全不相似。兩種性質學說不僅集中體現瞭洛克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而且為洛克的經驗主義認識論提供瞭物理方面的說明。在洛克的哲學體系中,兩種性質學說占有重要的地位。